■本报见习记者 袁春宇 本报记者 林丹
本报讯 2005~2006年,是中国博客数量爆炸性增长的两年。
最新统计显示,到2006年底,我国博客作者规模已经达到2080万人,博客访问者已经达到1.01亿。以至于有网友说:“没有个博客,我都不好意思上网。”
通过撰写博客,一群本来默默无闻的人“红”了,“红人”们比平时受到更多的关注,甚至拥有了一大群“粉丝”。
然而,正如网络红人小胖和丁贝莉一样,在网友推动下“走红”的他们,并不习惯。
“其实我一点不想红。”不久前,中国博客网四周年的庆典上,因博客而成“名人”的”源远”就发出这样的声音。
坚持“草根”,不走明星路数
博客上的“红”人,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像商业精英、影视明星,他们在博客上,大秀自己,搏得眼球,凭着博客的热闹劲头,传递公司信息、抬高个人身价;另一类,则是在现实生活中默默无闻的普通人。
和明星放在一起,草根看似黯然失色,但他们却比明星更容易引起大众的共鸣,因为他们的经历和体验,最接近于大众生活。
也正是因此,中国博客网董事长胡之光坚称,不走明星博客的路数,致力于打造“草根”。
胡之光称,和明星的功利不同,博客里的草根们大都不想出名,只是因为想写才写:“希望所有平凡人都可以用博客实现自己的英雄梦想;在博客里,所有的人都可以有属于自己的舞台。”
“红”了,却怕被评头论足
然而,新走红的博客“源远”却不是这么想。
这个在北京读书的大二学生,因为在博客上发表的散文文笔优美、情感细腻,而受到网友的追捧,短短3个月,博客点击率就从6万猛增至46万。
一夜成名,让”源远”着实也高兴了一阵子,“刚受到网友追捧的时候,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出名也确实让我尝到了甜头。”“源远”说,他曾丢失了一本自己心爱的图书,跑遍了北京的书店都没有找到,于是在自己的博客上,记下了这次经历,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一位忠实“粉丝”看了博客后,为他四处奔走,最终托朋友找到了“源远”想要的书,送给了他。
但随着博客点击率上升,关注他的人增多,“源远”的烦恼也随之而来:“我觉得自己像被剥光了放在人前,没有自己的空间。尤其是留言中的恶意中伤,让我很不习惯。自己的文字能被人关注,是值得开心的事,我希望他们来看,但是不要恶意发表意见。”
他说,被人关注后,自己再也不敢把私人的故事放到这个博客上,生怕太多人对自己的隐私来评头论足,“我又新注册了另一个博客,是不对外公开的,我会把自己的心情和生活的琐事记录在这个博客里。只有在那个博客里,我才敢记录最真实的自己。”
“源远”的烦恼,不只出现在他一个人身上。
不少曾开博的网友,在谈及最终关闭博客的原因时都说到一个词:隐私。作为一个普通人,很多时候,开博只是想为自己寻觅一块网络上的清净世界,却忘记了这个世界也是一个对公众开放的世界。当只言片语的隐私反复传播,最终使他们关上了博客。
常人尚且如此,博客红人们的烦恼就可想而知了。
明星博客强权,
谁来挤掉“泡沫”
实际上,草根博客“红人”们的烦恼,已经开始如涟漪般散开,波及名人博客。
名作家池莉在“关博”时曾说过:“菜园子似的博客太为繁杂,自己无力应对各色人员的来来往往,既觉得自己不具备这种公关心态,又觉得有碍自己的静心写作。”
对于这种现象,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梁永安曾经用一个词来形容:“博客的泡沫”。
他认为,发扬草根精神的博客平台也有可能依然强化文化强权:在博客的平台上,名人博客把持着话语权,也是一种强势的精英文化,他们会争夺社会的注意力,无形中覆盖底层写作;文化资源在博客的结构上依然是不对称的;拥有了相对强势的身份和注意力之后,博客精英们可以把一些无聊的个人琐事炮制成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博客的泡沫就此产生。
梁永安说,想要挤掉泡沫,回归理性,最起码应该做到在文化资源和关注力上的相对平等,人们对博客的阅读能分散在底层、普通人的一个个小博客中,以平视的态度探讨问题,关注人生。从这个标准看,现在离泡沫的破灭、理性的回归还有不小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