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4版:每日新闻·空中大讲堂
3  4  
PDF 版
· 易中天
传统文化的现代理解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易中天
传统文化的现代理解

据《解放日报》
  今天的主题是《传统文化的现代理解》,这个题目我觉得出得非常好。传统文化的现代理解,可能吗?这里面可以引出三个问题:一、是否可能;二、为何可能;三、怎样可能。

  传统非他,乃当下之积淀为传统;

  现代非他,乃过去之发展为现在

  先说第一个,是否可能。我的答案是:可能。实际上我刚才献给两位嘉宾这两首诗还有另一个用意,就是做一次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诸位可能注意到我献给张先生的诗是一首格律严整的五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平仄是完全符合格律诗的要求。但是我最后用了一句大白话:“壮哉镇北堡,真是不含糊。”我用了一句口语。而我献给郭德纲兄弟的这一首诗是打油体,但是我当中用了古诗的写法:“释怀不必酒,一笑解愁肠。”我就是想做一个试验:把传统和现代,把雅和俗,把古代和当代链接起来,对接起来。因此我认为对传统文化的现代理解,或者说传统与现代的对接是完全可能的。

  那么,我们就要回答第二个问题:为何可能。也就是说传统和现代为什么可以对接?对于传统文化为什么可以作现代理解,我的观点是:传统非他,乃当下之积淀为传统;现代非他,乃过去之发展为现在。

  传统是什么?传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它就是我们先民以及我们民族几千年来一个一个的当下,由一个一个的当时的现在积淀而成的。很多东西在过去可能是新锐,后来就变成了传统。前些天我和德纲老弟在天津领奖,“新锐奖”。他在我前面,他领了就走了,不愿给我捧场。(全场笑)颁给我的是叫作“新锐年度人物奖”。我的获奖感言只有10个字:“传统变新锐,不知对不对。”因为我本来是一个很传统的人,我讲的东西也是传统,是历史,而且我的《品三国》里面表达的学术观点没有超出当下中国学术界的许可范围。我的每一个故事后面都有一段史料的支持,我的每一个观点后面都站着一位历史学家。因此实际上是很传统的,结果他们评我一个“新锐年度人物奖”,所以我说“传统变新锐,不知对不对”。

  不是传统变新锐,而是新锐变传统,

  每一个新锐将来就是传统

  实际上,传统都是新锐变成的。比方说《诗经》,这是传统吧?当时是什么?当时是田间地头唱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什么?就是“走了太阳,来了月亮,又是晚上,(全场笑)哥哥什么时候进入你的梦乡”。(全场笑)都是一样的。你去读《诗经》嘛,“求之不得,辗转反侧”,不就是小妹妹晚上睡不着嘛,不就是哥哥什么时候走进你的梦乡嘛。(全场笑)

  那么唐诗宋词是什么?唐诗宋词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全场大笑)这是实话。而且我们看这个唐人的故事啊,唐代诗人去喝酒,几个艺妓在那儿唱诗,他们就打赌:我们中谁的诗唱得多,谁就是诗王。

  当时的唐诗宋词,比如,柳永的词,有井水处就有人唱,白居易写的诗他要拿去念给老太太听,老太太能听懂,他才能拿出去发表。所以唐诗宋词就是当时的《涛声依旧》,就是当时的《相约九八》。

  四大名著就更不要说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这三部,《红楼梦》不是,《红楼梦》另当别论,四大名著中有三部,就是在茶馆里说的,就是由当时的非著名相声演员,(全场大笑)或者是由当时著名的非相声演员来说的。对,就是非相声演员,(全场笑)因为是评书演员。他们在那个时候都是新锐啊。

  而且我们看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五言诗就是新锐,因为此前是四言诗。曹操的诗还主要是四言,到了曹植就是五言诗,后来陶渊明、谢灵运这些人都写五言诗。后来钟嵘的《诗品》里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五言诗为什么后来取代了四言诗?因为五言诗是新锐。但是五言诗到了唐代又变成了传统,因为后来七言诗出来了,词出来了,曲出来了,小说出来了,我们整个文化就是这么发展的。所以不是传统变新锐,而是新锐变传统,每一个新锐将来都是传统。而传统又不断地变着脸地发展为现代,发展为新锐。我们的每一个新锐,我们每一个新潮流其实都可以找到传统的影子。所以传统与新锐、传统与现代作为矛盾对立的双方,无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它们不是对立的,它们是可以转换的。

  可以和现代对接的传统,

  是表现了人性的传统

  有人会不同意,说不对吧,我们理解:现代就是反传统,现代就是和传统对着干的。其实反传统正好证明传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传统是可以忽视的,我们就用不着反传统了,何况反传统它也是传统。比方嵇康就说过,“非汤武而薄周孔”,就是要非议商汤周武的革命,要批判周公孔子,这在魏晋时期它也是反传统。所以反传统它也是传统。因此我们的问题就不是要不要传统,而是要什么样的传统。

  那么,要什么样的传统呢?我认为我们需要的是可以和现代对接的传统。那么,什么传统是可以和现代对接的呢?我认为就是那些表现了人性的传统。实际上我们讲反传统,是要反对那些传统文化当中非人性的东西,比方说女人裹小脚。这个要吗?不要。比方说女人要守寡,要守节,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也是传统,这个传统我们要吗?不要。为什么不要?反人性。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要继承的是传统文化当中那些人性的东西。

  而且事实上传统之所以要继承,就在于传统中有人性。什么是文化?文化非他,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任何地区、任何国家的人都是一要生存,二要发展。只不过由于他们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不同,因此才有了不同的文化,但是核心都是生存和发展。所以人性是最重要的,人性是永恒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时的明月怎么能照到汉代的关?实际上秦代的关,汉代的关,唐代的关,宋代的关,这些关隘,这些宫殿,这些建筑,这些物质性的东西都是可以替代的,是会消亡的。但是人性就像明月一样是永恒的,永远地照耀着我们。所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现代理解,我认为就是要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这就叫作“以人为本”。

  传承文化归根到底是让我们

  当下的每个人活得更好,活得更现代

  刚才我讲了传统文化的现代理解是否可能,为何可能,现在我回答第三个问题:怎样可能。

  我认为就是三条。第一要有现代视角,就是要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看传统。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讲了这样一个观点:人体解剖是猿体解剖的一把钥匙。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人去看动物,比动物看人看得更清楚。同样我们现代人站在我们现代的立场,用我们现代人的视角去看历史,看古人,我们有时候会比古人看得更清楚。

  不断地有媒体追问我:你讲历史,都站在一个现代人的立场上,你能保证你讲的就是那个历史吗?你能保证你讲的历史是真实的吗?我的回答是,讲历史必须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历史之同情,就是你在阅读历史著作或者讲述历史的时候,你要在那一瞬间仿佛回到那个时代,根据你掌握的材料去尽量地还原历史的场面。但是对于这段历史的理解一定是现代的。只有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如果你站在古人的立场上,你还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还是那一套东西,你就看不清楚了。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么我们要识历史真面目,就不可能只在历史之中,就必须跳出历史,也就是要站在现代,站在当代。

  第二点就是现代理解,也就是以一种现代的方法去理解它,但是有一条是基本的,就是共同的人性,永恒的人性,这是不会变的。

  第三点就是现代表述,也是马克思说的,“研究的方法不等于表述的方法”。很多人总是把这两条混淆起来,他看到我们的现代表述或者是我们的那种接近人民大众的表述,他就怀疑你有没有研究。其实没有研究的人是不可能有好的表述的,好的表述都不简单的是嘴皮子功夫,一定是对这个事物有自己的理解,他才能够有那样的一种表述。

  那么,现代视角、现代理解、现代表述,这就是传统与现代对接怎样可能的答案。而且我们之所以要提出现代视角、现代理解、现代表述这样一种实现方式,根本的原因在于,我认为现代化是文化传承的目标,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传承文化。难道就仅仅因为文化不传承不行吗?不是的。我们传承文化归根到底是让我们当下的每个人活得更好,活得更幸福,活得更现代。所以现代化是文化传承的目标,这就叫“与时俱进”。

  “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就是传统文化现代理解的方针。因此我和《百家讲坛》其他主讲人,也包括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制片人、编导及全体同仁,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就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传承文明,传播文化。我们把这16个字当作我们的历史使命。而我们的历史使命既然如此,那么不管有多少非议,不管有多少责难,不管有多少批评,我们都当仁不让。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空中大讲堂 A0014 易中天
传统文化的现代理解
据《解放日报》 2007-1-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