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龙泉电 龙泉窑究竟是不是官窑?是不是进入明朝后就走向衰落?这是近一个世纪来令我国考古界困惑的悬案。2006年9月至今年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龙泉市博物馆对龙泉大窑枫洞岩遗址进行了主动性发掘。昨天,来自国内顶尖的相关专家汇聚龙泉,为这一考古发掘举行了专家论证会,专家们认为,龙泉窑不是官窑,而是承接官府订货生产官用瓷器的民窑场。
他们对此次考古发掘高度评价,认为填补了陶瓷考古的空白。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徐苹芳建议,鉴于龙泉窑的重要性,当地政府应加强保护,并把龙泉窑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颠覆“龙泉窑明代衰落”说
大窑龙泉窑遗址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范围内有126处窑址,年代从五代始烧至清代结束。
以往,考古界对明代龙泉窑的生产情况很不清楚,大多认为明代龙泉窑已衰落。而此次发掘面积达1600平方米,揭露了明确的明代初年的地层。出土遗物类型也很丰富,其中较多的为明代龙泉青瓷,有碗钵、盆、盘、洗、瓶、壶、炉、灯、鸟食罐、“顾氏”印文碗等,重要遗物有莲口牡丹花纹大盘、大墩碗、菱口大盘、高足杯等。因此,业内专家认为,这次龙泉窑大发现,颠覆了此前“龙泉窑至明代已衰落”的说法,还原了一段真实的历史,使人们重新认识了明代龙泉窑的生产规模和水平,在学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龙泉窑不是官窑
龙泉窑是不是官窑,一直为学界所关注。在昨天的专家论证会上,专家们发言踊跃,论证会观点碰撞十分精彩。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陶瓷研究所所长权奎山说,从龙泉窑的性质来看,是古代著名的民窑,是在明朝为宫廷和官府烧造瓷器的,而非官窑。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新园认为,发掘现场的几处房子遗址是专门的匣钵间,这在国内的窑址发现中尚属首例。他还认为,瓯江的变浅、水路变迁可能是龙泉窑衰落的一大原因。因为水路是脆弱的瓷器最主要的运输方式。
本次发掘明代初年的地层中出土了一批制作工整、纹样精细、釉色滋润、器形庞大的瓷器,其精美程度是以往龙泉窑瓷器中少见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技法也异常丰富,装饰纹样中不仅有五爪龙纹,还有许多纹饰与景德镇御窑厂明初的官窑器物十分相似。这样的器物在清宫旧藏中和明初南京城的某些遗迹和功臣墓葬中也有发现,还见于土耳其的托普卡比宫和东非的古代遗址中,说明这类官用瓷器不仅供皇家使用,还用于官方的赏赐。
由于在同一原始地层中同时出土有官、民两类器物,结合文献记载,专家们最后有了一个相对统一的认识:这处窑场应是当地的著名窑场,承接了官府的订货,为明代的中央政府生产官方用瓷。
中国青瓷史最后的亮点
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张浦生认为,元明时期的龙泉窑,是中国青瓷史最后的亮点。徐苹芳也认为,龙泉窑虽然不是官窑,却不影响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浙江是青瓷的发源地,上虞的越窑是青瓷文化的早期代表,其晚期代表就是龙泉窑。
目前,越窑有关窑址已列入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徐苹芳建议,龙泉窑在越窑之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本报特派记者 金毅 摄影 汪维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