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6版:人文·晚潮
3  4  
PDF 版
· 大片,走开!
· 在60多个小时的
慢车上
· 夜与星空
· 乡情如水,温暖而绵长 ——读卢敦基《永康旧景》
· 编辑回话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在60多个小时的
慢车上

裴闻
  事情得从我读大学时的一次经历说起。10年前的那个寒假,我和几位大学同学好不容易拿到了成都到上海的火车卧铺票,只不过它是一趟加车。让我没想到的是,本来只有40多个小时的行程,这趟连装木头的货车都要“谦让”的加车竟然开了60多个小时,以至于回到杭州时我的口袋里只剩下几块救命钱——计划不如变化快,方便面早就吃光了,带的钱都贡献给了火车上的手推餐车了。不过大约从3年前开始,我经常回忆起这趟超慢车,原因无他,正是因为它的慢:因为它随时随处都可能停下来,所以我在半夜里将秦岭的月色看了个够,饶有兴趣地打量停在铁路边电线杆上的胆大乌鸦,还看够了一路的中原雪景。

  也许忙碌的我是怀念我那段凡事慢腾腾、浪费了大把青春的大学时光了,所以一看到“慢”这个字我就想起了这段与大学生活有关的经历了。可以说,在我的潜意识里,这60多个与慢有关的小时多多少少勾起了我对今天快生活的无奈和不满。

  不得不快。今天的都市人每个人都能说出一大堆为什么要快的理由来。比如我,在媒体工作谋生,如果手脚不快、出稿不多的话,奖金少拿,领导不满意,甚至饭碗都有可能丢掉。这个时候,那些花一个月时间去做一篇稿子的事对我来说,简直就是白日做梦。

  我深信这些理由都是合理的。合理就是符合理性、理性化;理性化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现代化。当我们“合理”地说那些导致今天的生活越来越快的理由“合理”的时候,其实是默认了现代化所带来的种种结果。事实也是如此,放在今日这个大环境中,仍处在发展中国家之列的中国要崛起,理性化和现代化是关键,不快是不行的——看看人家欧美发达国家都已进入了后现代了,有些国家的国民都懒到连小孩子都不想生。

  今天的问题就在于,尽管你有十万个让自己保持快的状态的理由,但仔细想想,这份快速度并不总是尽如人意的。这个时代,有些事情你不得不快,但有些事情从长计议你必须得慢下来。比如看书这件事,名嘴白岩松曾说过他会自觉地读些与这个时代有些距离感的书。按照我的理解,他的意思是说读书不能太功利,不能因为这段时间要做营销了就大啃《营销36计》,要干广告了就大读头脑风暴方面的书;有时候读书得纯粹一点,理想主义一点。他的意思其实与读书的快与慢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本书,如果精读,做些笔记,读读想想,想想读读,吸收到脑子里的东西自然不会少到哪里去;如果泛读,一目十行,不做点笔记的话,过个几天竟会发现脑子里一片空白——伤一指永远不如断一指的道理在此刻是多么的正确。

  再比如开车这个事。车子与中国都市人的脸面之间的关系已不用我多说,其实许多城市小白领是没必要买车的。开车是快且舒适,但长期下去,体质自然下降;如果你骑自行车的话,虽然辛苦了许多,但至少身体得到了锻炼。这种对比让我想起了前天在健身房里看到的一句话:“无论多么美好的理想支票,都要以健康作为背书。”虽然健身房本身就是一个为城市“快者”提供快餐式身体训练的地方。昆德拉说得对,骑摩托车的人感受到的是速度带来的快感,而骑自行车的人感受到的是身体的沉重——快所带来的快感是危险的,因为它可能会遇到车祸;但沉重的慢是可靠的,因为它会告诉你心跳、汗水、年龄、健康状况等真实的情况。

  其实,我所说的这些事例和所谓的道理大家心里明白得很,但做起来就是很难,因为这个时代的“慢”已像清新的空气一样成了奢侈品。对我们这代背负了许多社会期望和个人欲望的人来说,能见缝插针搬地慢一下已是很大的满足。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在浙南一个山村采访还住了两天。那两天,阳光明媚,人人面带善意,节奏如此之慢仿佛时间已被冻结。站在村中央的小桥上,我闭上眼睛在清新的空气里抽烟,正幸福地想“其实做人还是挺好的”的时候,领导的电话及时响起。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晚潮 D0006 在60多个小时的
慢车上
裴闻 2007-1-2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