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4版:每日新闻·亲历
3  4  
PDF 版
· 她的快乐你能懂吗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她的快乐你能懂吗
本报记者贵州对话孙连芳
■本报记者 郭闻 陈进红
  6年前,23岁的宁波姑娘孙连芳从宁波一家外企辞职,来到贵州省镇远县金堡中学支教,校门口两侧是师生和村民长长的欢迎队列。6年后,她已在镇远县安家落户,成为镇远三中的英语教师,英语教研组组长。2006年底,她被评为“贵州省十大杰出青年”。是什么让她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远赴贵州支教,并且让她留在那里至今?近日,本报记者赴贵州深山,带着读者的疑问找到孙连芳,与她一起工作、生活,试图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还原一个新闻人物真实的内心和生活。

  一问:

  为什么去贵州支教?

  从飞机舷舱下望,连绵不绝的大山中,贵阳机场就是一个巨大的削平了的山头。贵州,这是一个大山里的省份。在此后的几天里,我们将充分领教这儿“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的特点。

  从贵阳出发再经过大半天的火车之旅,我们终于赶在傍晚时分到达了孙连芳支教、安家落户的地方——黔东南州镇远县。

  镇远县自古以来便是交通重镇,舞阳河静静地穿过全城,这是当地人非常引以为豪的“小漓江”,正在开发的旅游景点“小悬空寺”吸引了远至湘西的游客。因为是冬季,这个小城并没有什么游客,生面孔的我们便成了居民关注的对象。刚过六点,街上便已人车稀落。

  孙连芳在电话里抱歉地说,晚上七点要上晚自习课,没有时间与我们见面了。于是我们决定直接去镇远三中见见此行的主人公。

  已有百年历史的镇远三中建在半山腰,没有路灯,我们摸黑上了山。从校门口到教学楼,又是一段极陡的大上坡,不大的校园里另一半正在整修,听说要盖一座新校舍。

  初一(2)班的孩子们正在享受着晚自习前的快乐时光。学校操场没有路灯,活动范围便都集中在了教室里,喧闹声让我们感受到山里孩子的活力。

  “前几天接待了好几拨来采访的记者,有些拉课了,所以就把自修课临时改成了正规课,把课补上。这儿的孩子英语基础普遍很差,更加需要花大力气补习。”站在教室门口,孙连芳老师向我们解释。

  “当一名老师一直是我的梦想。但梦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大学毕业后,我在一家企业做会计。”2000年初,宁波市团市委向社会招募赴贵州支教志愿者,孙连芳认为圆“教师梦”的机会来了。最初确定的支教名单中并没有她。临行前两天,有名志愿者因故不能前往,团市委打电话给孙连芳:“要不要去?2个小时内决定。”“去!”孙连芳脱口而出。

  在此后几天的相处中,孙连芳不经意地告诉我们,很久以来,她便一直想离开父母身边独自创业一番。开朗的个性注定孙连芳不是个安于平淡生活的女子,生在宁波长在宁波,太熟稔家乡的她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如果没有这次支教机会,我也会离开宁波,当时我已和武汉的朋友联系好,想去那儿找找发展机会。”而贵州,这个距离宁波千里之遥的省份,便在支教行动中与她相遇,“当时我只是很想去看看这个苗族和侗族聚居的省,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孙连芳笑着说:“也许就是阴差阳错吧。”

  二问:支教结束,为什么选择留下?

  呆了一天之后,发现镇远县真小,只有一条河、两条街、两座桥。山城的宁静舒缓徜徉于心。我们想起孙连芳面对我们第一个问题曾说过的一句话:“宁波的生活节奏很快,工作压力也非常大,我并不太喜欢这种氛围。而在这里,我可以实现我的生活梦想,更可以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当孙连芳最终落户镇远后,县里对她的工作进行了专门安排,想发挥她的最大作用。先是让她对全县四五十位英语老师进行培训,以提高当地的英语教学水平,在完成这项工作后,便把她安排在了镇远三中当老师。

  “这里比我支教的金堡中学条件好多了,这儿有饭吃,有房住,挺好的。”开朗的孙连芳轻描淡写地叙述当时的情景。在金堡乡支教时,孙连芳的寝室是仅有10平方米的木板房,透光通风,除了一床一灯外,什么也没有。

  “如果留在宁波,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我觉得我在这儿能最大程度地实现我的人生价值。其实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的想法很简单,我没有一些媒体说得那么伟大,我只是做了我想做的。”孙连芳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简单。

  但是这种简单回答的背后,从许多人口中,我们了解到,能够让孙连芳留下的绝不仅仅是这里的宁静以及她的人生价值观,更多的是她对于这儿的牵挂。

  支教期间,孙连芳走遍了所有学生的家。有时候做一次家访,来回山路要走6个小时,“说实在的,我们当地老师都很难做到,她做到了。”曾经是同事现在是孙连芳丈夫的袁仁炘说。孙连芳看到的是窘迫的家境和面临着辍学的现状,这让她久久不能平静。

  2001年7月,支教结束后孙连芳回到宁波。但她发现,在镇远支教一年中的点点滴滴,她再也割舍不下。“只要一闭上眼睛,我的眼前就浮现出与学生离别的情景。回到宁波后的第15天,我收到了学生寄给我的信。信中说:‘孙老师,自从你走后,我们天天都在想你。孙老师,你说你回去后还会回来的,我们天天都在盼着你回来。孙老师,你回来吧!我们需要你呀!’看到这些信,我无法抑制自己的泪水。我曾发誓要尽一切力量帮助他们。一个人怎能说话不算数呢?所以最后我决定,还是回贵州金堡中学去。”

  2001年8月的一天,孙连芳在宁波市人事局门口徘徊了一上午,最后才下定决心提走档案,第二次奔赴贵州。

  三问:留下来,你带给镇远什么?

  这个问题孙连芳不会回答我们,我们从她的同事、朋友、家人中得到了答案。

  镇远三中校长欧永祥告诉我们:“她对我们学校最大的贡献是,能很好地利用外部资源为学生服务,她建成了一个资助贫困生的网络,这是我们其他老师做不到的。这就是当年她支教时候立下的承诺。”5年来,通过孙连芳的联系,共有20多个贫困生得到资助。2003年夏天,8名学生走出大山进行了南京、上海10行。

  孙连芳说,她一辈子都忘不了孩子们第一次坐火车时的激动。从未走出过深山的孩子,路过南京金鹰大厦时,头抬得越来越高,眼睛睁得越来越大……想起那次南京之旅时,孩子们处处表现出来的好奇,让她一阵又一阵心酸。

  “我的手机都成热线了,根本不敢离开手机半步,这不,一个深圳企业要求我给他们20个贫困生资料。”在和孙连芳相处的几天里,我们与她的对话不停地被电话打断,都是这样的赞助电话。

  现在孙连芳成了名人,面对媒体的轮番“轰炸”,孙连芳应接不暇,但她却很坦然:“这是好事,只有通过媒体的报道,才会有更多的人来关爱大山里的孩子。我做的事情都很微小,我从来没想过把它做成一个巨大工程,只是希望把扶贫支教这根接力棒传得更远,让更多的孩子得到资助,让更多的爱心送到更多的贫困家庭。”

  镇远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彭秋萍讲述了一个关于孙连芳在当地影响力的故事。当时,报京乡有个青年教师师范毕业后,想方设法想留在县城,但是,报京乡很需要老师。当时作为乡党委书记的她很难说服对方。后来,她说了孙连芳的故事,一个发达地区的女孩子都能够吃这么多苦来镇远山村支教,何况还是从山区走出去的呢。这位青年教师接受了彭秋萍的意见,回到了家乡农村任教,成了一个很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亲历 A0004 她的快乐你能懂吗 ■本报记者 郭闻 陈进红 2007-1-24 钱江晚报a00042007-01-2400016;48257178002CE1734825726C002E5937;钱江晚报a00042007-01-2400003;钱江晚报a00042007-01-24000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