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8版:每日新闻·市民
3  4  
PDF 版
· 英文版
· 谁想要波斯猫
· 传承大家庭的文脉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7年1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老翁十余年编写家族通讯
传承大家庭的文脉
  ■本报记者 叶 涵

  

  杭州铁路部门的退休干部吴大中,今年84岁高龄,他简朴的家里,珍藏着17本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家族刊物,名为《族人通讯》。这17本《族人通讯》,记录着吴氏家族从1994年以来直至现在的大事、小事、高兴事、悲伤事,成为吴氏家族里150多号人每个人的必读刊物。

  浙江图书馆在得知吴氏家族有份家族刊物后,还专门遣人拜访,将这记载着吴家人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族人通讯》列为地方文献馆藏。

  浙江图书馆的评价说:“家族有完整族谱的,并不鲜见,可像吴家这样以通讯方式将血脉亲情与文化传承加以延续的,在馆里是绝无仅有的。”

  不言不传 长辈之过

  吴家有两个后辈,同在沈阳医学院工作,然而,这两人却并不知道,自己与另一人竟互为兄弟。“同是族人同居一城,而互不知姓名住所、知父母而不知叔伯、知现住地而不知故乡,是我们在做家族通讯前,家族里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吴大中说。

  1994年,吴大中与同辈的几位堂兄弟在东北呼兰县重逢,大家谈起这种现象,最后归结为长辈的“不言不传”之过。于是,这几位家族里的“长老”一合计,决定不定期出版家族内部刊物,寄到家族的每一个小家庭里,消除家族成员“同在一个单位却不知互为兄弟”的尴尬。

  1995年7月,吴氏家族的家族刊物《族人通讯》正式出笼。第一期设置了“族谱家史”、“亲恩亲情”、“乡思乡谊”、“事业拼搏”等栏目,全部由家族内部人士撰稿,读来特别亲切感人。

  族里出了个女豪杰

  《族人通讯》编完后,似乎吴氏家族里的每一个细胞都在此刻“沸腾”起来。投稿的稿件如同雪花般飞来,寄稿人上至八旬老者,下至10岁的小学生。用吴大中的话说,《族人通讯》疏通了家族的血脉,像一根神经枢纽,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族人连在一起。

  《族人通讯》既刊登族人间的相互怀念、思念之情,也着重对家族良好风尚的宣扬和传播,还有族人在参与社会、建设社会的事迹记录。《族人通讯》第二期中的一篇《不向命运屈服的坚强女性》就记录了族人吴双彦15岁起为养家糊口到火柴厂当童工,由于思想进步劳动突出,19岁就光荣入党并升为车间主任的故事。文章还特地记叙了吴双彦1984年退休以后,义务当起街道治保主任,抓逃犯、打黑帮、破要案、挽救失足者的事迹。而吴双彦也因此获得了黑龙江妇联“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哈尔滨市“530工程先进个人标兵”等荣誉,成为吴家后人的榜样。

  家族文脉的精神宝藏

  如今,祖籍山东蓬莱、家出东北呼兰县的吴家族人,已发展到南至广州湛江、北至大庆佳木斯,总共150多人、80多个小家庭的大家族。这150多人中,有将军、局长、教授、高工等“大人物”,但也有普通的工人和农民。可在《族人通讯》里,他们却能够平等地对话,共同分享家族里的喜怒哀乐。

  吴大中将《族人通讯》称为延续家族文脉的DNA,正是因为它的存在,让吴家“勤俭持家、艰苦朴素、尊老爱幼、孝悌为本、尽忠职守”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和发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族里的每一个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基础,家庭和谐了,社会也会和谐。我们这个家族,每次欢聚大家都其乐融融,每次分别大家都恋恋不舍。现在年轻的一辈,有成为博士的,有成为经理的,有留学国外的,都很有出息。”吴大中说,《族人通讯》作为家族的精神宝藏,将会一直做下去。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市民 A0008 传承大家庭的文脉 2007-1-25 48257178002CE1734825726D0049015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