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于丹的《于丹〈论语〉心得》超级火爆,出版不足3个月就狂销155万册。今年春节,于丹将继续在央视《百家论坛》开讲“庄子”,而备受关注的于丹解读《庄子》的新作版权近日花落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首印达到了100万册,版税达15%,又一次创造中国出版业的新纪录。
不仅如此,据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有关人士透露,于丹解读庄子的新作已经受到各地图书批发商的疯狂追捧,目前已经收到各地书商的300万元的预定金。在出版社尚未拿到书稿情况下,为一本未付梓的新书疯狂“砸金”,也成为了出版界的一大奇观。
书业市场的非理性趋势也引发了业内人士忧虑,高价争夺书稿的成本最终将转嫁到读者头上,他们呼吁理性的出版行为。
惊人高价,民主法制社“横刀夺爱”
《于丹〈论语〉心得》首印60万册,在北京图书大厦签售时单日销售量超过了1万册,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发行量达到155万册。这些足以震惊出版界的数字令于丹讲解《庄子》的新作成为出版界追捧的目标。
于丹的“老东家”、出版《于丹〈论语〉心得》的中华书局原本希望再度接下于丹解读《庄子》的新作,但就在全力洽谈的时候,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却“横刀夺爱”,拿下了于丹新作的版权。据知情人士透露,于丹原本倾心“老东家”中华书局,但是由于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在首印数和版税上开出的数字都高于中华书局:签约首印数达100万册,版税达15%。这两个直接关系到作者钱包的惊人数字,可谓是无法抵挡的诱惑。
据了解,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与央视“百家论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百家论坛”首批合作出版社之一,从而在夺得于丹新作版权上有着优势。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就开始出版当时并不被业界看好的“百家论坛”节目的系列图书,比如《老子与百姓生活》等。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曾经参与易中天的《品三国》和于丹的《于丹〈论语〉心得》两部热点作品的版权争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都惜败了,此次咬牙砸金,终于如愿以偿。
签约首印100万册,刷新纪录
于丹作品让出版社信心爆棚,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对于丹讲解《庄子》新作的首印数达到了破天荒的100万册,而且他们的目标是发行150万册。
从《品三国》开始,中国出版社对于畅销书品质图书的争夺就硝烟四起,并且在不到一年时间内步步升级,到于丹的讲解《庄子》的新作,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品三国》的签约首印数是55万册,于丹的《于丹〈论语〉心得》达到了60万册,而前不久韩寒的《光荣日》再度刷新达70万册,现在于丹新作的100万册又创造了中国出版业一个惊人的纪录。
签约首印数是一个牵涉作者利益的数字,即无论出版社第一次印刷的册数达到多少,销售好坏,都要按照签约首印数来给付作者版税。据了解,于丹新作的版税将高达15%,在业内也已经到了顶级水平;按照每本20元的定价算,新作首印数达100万,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光支付的版税就高达300万元。
即使按约定“百家论坛”分去版税2%,于丹新书一出,就可以一举将260万元的惊人版税收入囊中。
书稿未付,书商已疯狂砸金300万
据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的发行部主任刘明清说,此次于丹的新书将于2月底出版,出版时间与央视“百家论坛”播放于丹讲解《庄子》的时间基本同步。
刘明清透露,虽然目前出版社还没有拿到于丹的书稿,但是各地的书商对该书代理权的争夺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甚至纷纷“砸金”以示诚意,目前已经收到300万元预定金。杭州晓风书屋的朱钰芳经理说,他们也已经与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接洽过,虽然未付定金,但对此书也是高度关注。
业内人士介绍,就超级畅销书来说,书商提前向出版社支付全部书款,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流行的“行规”,比如《哈利波特》、《品三国(上)》等。但书商预付一般都在图书已经印刷完成后,出版社发货的周期不会超过一周。而如于丹新作这般,书还没看到影子,书商就疯狂砸金的行为,堪称中国出版界一大奇观。由此可见,无论从利润还是品牌效应上,超级畅销书对出版社和书商的意义重大,然而过度追求的结果也可能带来书业的畸形成长。
更不可思议的是,于丹尚未开讲《庄子》,书稿尚未付梓,许多冒牌书已经在书市上一本接一本地冒出来,比如《于丹讲庄子》、《于丹讲孟子》和《于丹讲老子》等伪书。
权威人士质疑非理性比拼
虽然从于丹作品畅销中,可以欣喜看到读者阅读趋势对于国学的兴趣和回归,但于丹新作连破出版界纪录的疯狂,还是引发了业内人士的担忧。从易中天的《品三国》开始,中国出版业就显现了一种比拼资本实力、用高价争夺作者和书稿的趋势。
无论是从《品三国》到于丹新作签约首印数的节节攀升,直至达到100万册的惊人数字,还是作者版税的步步抬高,包括频频上演的天价买断名家作品版权,出版社以向优秀作者开出越来越高的收益条件为筹码,使得书稿市场的价格水涨船高,并且向畸形的方向发展。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黄国荣对此种非理性的争夺颇为担忧,他认为,书业内部有内在的规律在起作用,出版社用越来越高的天价来争夺作者,而这些天价支出都将计入图书的成本之内,最终还是得转嫁到读者身上。他说,当出版社的承受力达到极限,这种无理性的比拼就是以出版社整个运营的崩溃为代价的。所以,黄国荣奉劝出版社之间的竞争需要理性和友好,并以服务、质量和营销为主要的着力点。
本报记者 陈 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