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的胡乱幻想
请原谅我用词不客气,我的观后感总的来说就是,该电影对于普通观众的影响是有害无益,让观众沉浸在一个精神病人的胡乱幻想中长达100分钟。该电影对于抑郁症人的影响绝对是有害的,可能会加重病情。影片的风格黯淡、沉闷、拖沓、混乱、狂躁。我觉得精神病学家倒是可以借鉴它用以研究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心路历程。dorin
一头雾水
整部影片在故事的叙述和情节的安排上都表现欠佳,主角的独白贯穿整部片子,亦真亦幻的情节断断续续没有连贯性,看后一头雾水。虽然李少红的拍摄手法新颖,也不乏有一些情节使人印象深刻,但总体感觉《门》达不到《大明宫词》和《橘子红了》的效果。tandy_001
惊悚桥段太过儿科
这是我今年在电影院里看过的最烂的一部电影,情节突兀,特技拙劣,惊悚桥段太过儿科。
Matthewperry
主题揭示过于直白
主题揭示过于直白,“猜忌”、“背叛”这样抽象的主题概念不是通过精心构建的画面与故事来表现,而是经人物的嘴直端端地说出来,大大削弱了影片的感染力。湖边的鱼
视觉效果还不错
《门》不是纯粹的惊悚片,它是揭示社会问题的悬疑小说,李少红还是抓了中国现代都市的一些特质,至少视觉效果还是显著的。zwc0108
我现在挺后悔曾经对第五代女导演寄予厚望,我原指望《门》真能向希区柯克致敬,最后却发现它向谁都无法致敬,当然别人也很难向它致敬。
《门》是这样一部电影,它试图把偶像片拍成惊悚片,同时试图把惊悚片拍成偶像片,结果,看完后,发现它什么片都不是;它里面的电影语言有黑泽明的影子,甚至有帕索里尼“暴力情色美学”的影子,就是没有李少红导演“成功”的影子。观后座谈时我问陈坤,你雾瘴中开车到三岔口看到一个戴着斗笠的人赶着一群羊,然后手拿招魂幡,怎么会一点都不觉得诡异呢?陈坤做了解释,说因为蒋中天知道事件前因后果云云,但我觉得这样的解释既苍白更徒劳。
我从未见过一部所谓“悬疑惊悚大片”把主角铆足劲儿往偶像里拍。所有的演员都忙于摆“POSE”,所有的镜头都在表现重庆美景,连黄色出租车失事都在做造型。画面拍得很美,但饱满得像《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的“身体馒头”,欲望张力让人很难思考,更难以从思考中获得些什么。李少红的野心很大,但我觉得她的症结在于想表现的东西太多了,让人心很累,眼睛也很累。
看《门》的时候我们开始是被安排跟一群盲人一起看,后来,被盲人解说员的巨大声音弄得心神不宁,我们选择了另外一个厅,结果也被一开始蒋中天喋喋不休的画外音弄得不厌其烦。李少红让《门》由始至终处在一个巨大的让大家烦恼的悖论之中:偶像明星、真实性、悬疑性这三者如何才能做到有机统一?实际上,你看陈坤扮演的那个角色,你就不会相信导演安排的很多东西。如果硬要考虑如何在一部最讲究观影者感受的电影中成功包装自己旗下的偶像明星,就很难做到把演员和剧情融为一体,总会觉得演员的形象和表演“跳”出来了。
陈坤演得很卖力,杨幂稚嫩戏份不多,黄觉就是本色演出,林申笑起来还挺像夏雨,但我觉得他们的“调”都不对。《门》整体是想表现现代人的焦虑、猜忌以及人格分裂,不断在窗前驰过的地铁也是在反衬“不安全”。主题没问题,但这些东西搭上这些人就总显得“不着四六”。原著的文学基础也比较薄弱,周德东的小说我没看,但从《门》体现出来的故事情节和惊悚效果推测,似乎更擅长炒作的周德东并没有给《门》一个更有效的躯壳。我感觉,对这种特别容易更新换代,特别容易观念迭进的惊悚片来说,剧本的前瞻性相当重要,不能到拍的时候才发现这些东西就落伍了。《门》整体比较“旧”,这不是夸奖它气氛营造得成功,而是说它基本不能让观众有新鲜感。希区柯克的电影成功在于它的故事源于时代又领先于时代,它的很多东西要认真揣摩,并不是单纯“致敬”就能学到的。
李少红导演一直非常敢于尝试,这回,她当面告诉我们:“女人喜欢看惊悚片,因此我要拍。”正因为是女人,女人的细腻和心机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害了《门》。事事要硬撑,事事又要求周全,让《门》四平八稳,缺少突破。没有突破,没有真正出乎预料的悬疑因子,《门》跟《午夜凶铃》就完全不是一个档次。有人拿《买凶杀人》来类比《门》,也很牵强,《买凶杀人》没有《门》花的钱多,但它态度比《门》显然更踏实、谦虚。
能不能靠《门》来冲击外国惊悚悬疑片,领先国产片?我认为,没门儿。谭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