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1版:天下
3  4  
PDF 版
· 中国呼吁缔结太空和约
· 美导弹防御体系
一年内实现实战化
· 美拒绝签约 谋求太空霸权
· 美向俄“掏心”示好:
欢迎参加反导系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月3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拒绝签约 谋求太空霸权
  现代战争一再证明,谁拥有制空权谁就能占据上风。2005年4月,美国空军发射了一颗微型试验卫星,用于干扰其它国家的军用侦察和通讯卫星。太空武器部署尚未开始,空军已经先行一步。

  去年10月,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新太空政策,拒绝谈判制订可能限制美国太空开发的武器控制条约。美国加紧武装太空的这一系列举动将挑起新的太空军备竞赛,威胁世界安全,使人类和平利用太空的愿望越来越难以实现。

  新太空政策的图谋

  美国总统布什去年10月签署了新太空政策,拒绝谈判制订可能限制美国太空开发的武器控制条约,并称美国有权阻止“敌视美国利益”者进入太空。

  该政策是美国10年来首次对其太空政策进行大规模修订的结果,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将作为美国太空活动的指导原则。新太空政策明确指出,美国国家安全的一个关键依赖点就是太空活动能力,而且这种依赖性还将继续增强。

  当时就有美国媒体评论,新版《国家太空政策》打开了在太空部署武器之门。更有美国武器专家指出,新政策给美国通向太空战争的战略“开启了一道更大的门缝”,而且“充满了单边主义的口吻”。

  同克林顿政府1996年提出的“和平利用太空”的政策相比,新太空政策在内容上已经发生了变化。美国修改其太空政策除了经济因素之外,军事因素显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反映了美国控制太空的长远战略企图。

  在新政策里,首要目标变成“加强美国的太空领导权,保证太空能力可在美国国家安全、国土安全及外交政策需要时为之服务”,以及“为保证美国太空利益,确保能在太空或通过太空展开不受妨碍的行动”。

  新政策明确指出,美国将阻止敌对势力进入太空。文件要求国防部“确保美国在空间的行动自由,并阻止敌对方拥有这种自由”。新政策文件要求国防部提供“太空能力”支持导弹预警体系,以及“多层次综合导弹防御系统”,报纸认为,这相当于允许美军将导弹防御系统的部分设施部署在太空。

  掌控太空霸权“制高点”

  美国宇航局去年12月公布重返月球计划,核心目标是在月球上建立永久基地,并以此为跳板,为人类登陆火星甚至探索更遥远的太空作准备。

  回顾美国的航天历史,由总统亲自宣布的航天计划有4次,他们分别是:肯尼迪总统代表政府向国会宣布的10年内登月计划;里根宣布的举世震惊的《战略防御倡议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里根总统宣布美国要建立一个永久性载人国际空间站计划;还有就是现任总统布什的重返月球计划。

  就月球对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影响而言,有关专家引用了一句话来说明月球的重要军事意义:“谁控制了月球,谁就控制了地球。”月球公转时对着地球的一面是固定不变的,这就是说,只要在月球对着地球的一面,建立军事侦察和军事攻击设施,就可以对地球任何一个目标进行外太空的侦测和打击。

  在当今的国际环境下,追求单极世界的美国自然不会放弃对月球的控制,重新启动登月计划也是以布什为代表的新保守派进一步加强其空间技术,扩大其空间优势的必然选择。

  太空力量大举进战场

  事实上,美国对太空的依赖程度超越世界上任何其它国家。目前,太空中共有大约700颗人造卫星,而美国占了几乎一半,其中军用卫星多达110多颗。

  1991年的海湾战争,美国动用了70多颗军、民用卫星,首次全面使用航天系统支援海陆空作战,严密地侦察监视伊拉克军事行动,为多国部队赢得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美国国防部把这场战争称为“第一次太空战争”。

  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国等北约部队共动用了50多颗侦察、预警卫星。除了导弹预警卫星外,美军还部署有大量的海洋监视卫星、照相和雷达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等各种军用卫星。其空间探测分辨率最高可达100毫米,能探测水下40米深的潜艇。美军还使用了“长曲棍球”雷达成像卫星和改进型“锁眼”-11数字图像传输侦察卫星等专用卫星,对南联盟的无线电和雷达设施实施侦察,有效地截获了各种无线电信号及相关参数。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动用了90余颗军用卫星,再加上其他民用卫星共180余颗,形成了强有力的空间信息支援能力,使得从传感器发现目标到各种作战平台实施打击的时间,由海湾战争时的约10小时缩短到伊拉克战争时的10分钟左右。 据新华社、央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天下 C0001 美拒绝签约 谋求太空霸权 2007-1-31 48257178002CE173482572730050320E;钱江晚报c00012007-01-310003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