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这两年对纳米概念过度透支的一个结果是,人们要么觉得被“纳米”概念越搅越糊涂,觉得纳米其实离生活还很远;要么就是被现实生活中各种被商家包装炒作的纳米产品“骚扰”,怀疑纳米是否是伪科学的产物。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唐芳琼教授昨天在杭州从纳米抗菌产品讲起,专门为纳米开了一个辟谣会。
穿的用的真的能抗菌吗?
关于“纳米抗菌”的概念已不鲜见。看不见摸不着的纳米真的能抗菌吗?
“这是真的。”唐芳琼说,抗菌材料有很多种,比如人们所熟悉的金、银、铜等贵金属。数百年前,人们就发现银制器皿能让食物不易变质。“因为银是非常有效的广谱杀菌剂,离子状态的银能抑制和破坏细菌的新陈代谢,可以杀灭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致病微生物。”“如果能像和面一样,让银离子和衣物纤维、玻璃、陶瓷等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就能使普通材料产生抗击细菌袭扰的能力。”
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让活性很强的银离子能紧密地和人皮肤所要接触的器物结合起来。这就是纳米发挥作用的地方。因为纳米是一种极小的尺度单位,一切在常人眼中看起来毫无瑕疵的杯子、玻璃等和纳米比较,都变成“千疮百孔”的海绵,这样纳米级的物质就能紧密地吸附在这些材料上,从而在人的手、脚等皮肤所能与外界接触的地方形成一层“抗菌衣”。
纳米材料≠纳米技术
“需要澄清的一点是,使用纳米材料与使用纳米技术是两个概念。”唐芳琼说,比如抗菌衣物等并不一定需要用纳米材料制作,“因为高级的纳米材料在国际市场上一克就需要一两万元,主要运用在医疗等高端科研上。一般的抗菌材料完全没必要用它来做,否则这么高昂的成本,也没人买得起。”
“所以在这些地方我们只需要使用纳米技术,将我们需要的抗菌成分用物理、化学等方法负载在物体表面就可以了。”
目前人们在市场上看到的抗菌杯、抗菌袜、抗菌内衣裤等很多就是使用了这种方法。“这并不影响它们的效果,比如抗菌衣,即使洗涤后也不会失去抗菌效果。”
纳米急需“催化”
纳米的用途之广让很多人觉得那是一场不现实的幻境:比如将北京图书馆的书存在一个糖块那么大小的计算机里;比如将药物放在纳米胶囊里让它准确地攻击肿瘤等。
唐芳琼说其实这些并不遥远,有些还在研究,有些已经成为理论上的事实。“美国商业部纳米技术副部长曾说,93%的商业研究和58%的学术实验室成果在2006的市场上都有……”
之所以许多成果没有转变成现实,与转化度有关。“比如抗菌产品,如果从现在开始我们要求所有我们接触的物体,比如衣服、桌子、圆珠笔等,它们都必须要用抗菌材料制成,这在理论上是可以成立的。但是因为成本高,许多企业不愿意生产;因为没有出台统一的纳米产品鉴定标准,所以市场上各种纳米产品鱼龙混杂,很多人不敢买……”
唐芳琼说他们正在参与制定纳米的国际标准,期望国内市场上能出现更多的“催化剂”,能推动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