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徐建国 黄莺
现在的老百姓不仅关心柴米油盐酱茶醋等家常小事,更关注社会风气带给自己的内心感受。《世风好坏,百姓最虑》(详见本报昨日A6版)一文刊登后,读者纷纷致电本报96068新闻热线,或在钱报网络版上发帖畅谈他们对当今社会风气的看法。
多数读者认为,一种社会风气,无论好坏,其形成其实都是有深层次的原因的。总的来说,目前的社会风气整体趋好并在不断地改善中。
风气形成有社会因素
郑先生:社会风气不好除了个人素质外,也有其他的深层次原因。比如,我住在杭州郊区,那里少有娱乐休闲场所,晚上下班到家有时觉得很无聊,常常和三五朋友聚在一起打牌、赌博。不过,我深知赌博习惯不好,准备下大力气戒掉。
章小姐:小时候看到有乞讨的,我都会把父母给的零花钱给他们。现在虽然工作了,看到天桥上的乞丐,却总是很犹豫要不要给他们钱。不是爱心没有了,是现在会骗人的乞丐实在太多了。
另一种角度看“浪费”
网友“无欲则刚”:谁能想象在20年以前,满桌的饭菜吃一半扔一半。虽然铺张浪费不对,但同时不能老往坏处想。浪费从一个侧面也折射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现在已经不以吃饱为生活的目标,他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当然,这并非鼓励随性消费。
退回红包感慨多
来先生:我觉得有些行业不正之风正在朝着好的方向转变。举个例子吧,前段时间我妻子得了子宫肌瘤,要到医院动手术。手术前有个经验丰富的朋友提醒我,要给医生塞个“红包”,这是行规。我照他说的给医生包了1000元“红包”,结果被退回来了,而我妻子的手术也很成功,真的非常感动。
好风气有时“看不见”
网友hela:人们关注社会风气不仅应该关注不良风气,更应关注好风气,只是有时好风气容易被人忽视。
我认识一群让人感动的妈妈们,她们始终坚持为素不相识的儿童义卖酬钱治病。他们的口号就是:爱自己的孩子爱所有的孩子。她们曾组织活动帮助过杭州福利院的孩子。
徐先生:杭州有一群热血青年,他们自己凑钱,亲自上阵到云南贫困山区支教。其实社会上有爱心的人很多,只是他们默默做着善事,从不声张,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没有什么了不起而已。
不良风气可以改变
杭州某比萨店经理:其实有些不良的风气可以通过引导、治理等强制手段加以改善。如在中国,自助餐厅经常被人诟病的一个场景就是食客取食总把盘装得满满的,但到最后往往剩下一大半。针对这样的浪费,我们出台了“经济制裁”措施——浪费300克以上多收餐费10元,浪费500克以上多收20元,浪费700克以上多收餐费30元。
这一措施实施两年以来,被多收餐费的食客不到就餐人数的1%。我想,只要开动脑筋,在人们素质尚未普遍提升的当今,通过外加强制手段还是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当然,我们并不是通过这种手段“赢利”,最终还是引导社会之风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