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和来自社会各界的“书香使者”今天到各大车站,向回家过年的农民工赠书;
作为本次活动的延续,本报随书发放乡村孩子调查问卷,与此同时,本报名牌版面“作文界”向农村孩子敞开大门,广征乡村少年阅读笔记。
本报讯 这两天,已经有一拨拨的民工兄弟把社会捐赠的课外书捧在怀里,塞进行囊。但还有更多的打工者没能看到我们的报道,或太过繁忙不能赶来。今天,我们和本报征集的“书香使者”将奔赴杭州火车站、汽车站和铁路售票处。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拿到赠书的农民工朋友们,将现场领到我们的赠书,请把都市人的这份心愿带给千里之外的孩子们。
在走访余杭、嵊州和磐安等地的乡村学校时发现,由于经济条件、教育观念、图书馆和书店的设施限制,乡村孩子们的课外图书十分匮乏,没有合适的课外书看是乡村孩子们的普遍问题,而他们的父母也不知道该给孩子买什么样的书,或根本没有意识到孩子对课外知识的渴求。有些家长甚至存在课外书就是害人荒废学业的“闲书”的误解。年复一年,孩子们收到的新年礼物总是离不开“吃穿用度”的物质范畴,与城里的孩子相比,他们仅靠课本构筑起来的精神家园显得如此荒凉。
所以,今年的新春,带一本书给孩子们吧!一本好书能开启孩子对这个世界新的认知,也许他们会在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理想,也许他们会通过阅读打开通往山外的世界的大门,也许一本《哈利·波特》会激发孩子潜在的写作欲望,也许下一个读到《海底两万里》的孩子将成为未来的科学家!让课外书开阔他们的眼界,给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注入鲜活的能量。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乡村孩子的阅读情况,我们还设计了一份调查表,请民工兄弟们把下面这份调查问卷和赠送的图书一起交给孩子们,让他们写下自己的心声。
这次的赠书活动还将有一个更有意义的延续:本报“作文界”专版从今天起将向广大农村的孩子开放,农村的孩子们可以通过这个版面表述你们平素不太为人所知的心声,而作文界也需要你们的参与,使得“作文”这个有些功利的范畴变得更为深沉而有社会性。
孩子们,就从你们收到的第一本书的读后感开始,进入我们的作文界吧!
本报见习记者 郑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