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洪战辉为妹妹变得娇气担忧,说她“多了些坏毛病”。一次洪战辉带妹妹去央视做节目,一下飞机,妹妹奇怪地问:“咦,怎么没有车来接我们呢?”洪战辉反问:“为什么会有车?要是想天天坐车,那就自己好好学习,将来自己赚钱买车。”
——2月6日《河南商报》
过惯了“苦日子”的洪战辉妹妹,何以变得“娇气”?显然,这并不是真正性格上的“娇气”,而是在名人洪战辉光环下、在社会追捧中,“培育”出来的某种“派头”——跟随哥哥洪战辉到处参加活动、时时接受采访,鲜花簇拥掌声不断,日子一久,小姑娘自然逐渐感觉“非同一般”,所以才对没有车迎接感到“不解”。
从“感动中国”成为名人的第一天起,洪战辉就一直在媒体关注报道的视野中走到今天。从一个普通农家子弟出身的大学生,到今天这个一举一动皆能引发社会眼球的名人,他的“道德高尚”固然是一个因素,但众多媒体的报道也“功不可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媒体成就了洪战辉的今天之名。而他之所以受到众多商家的追捧,又是参加商业秀,又是接受赞助出书,原因也在于此。
显然,商家之所以热衷于“邀请”洪战辉四处“作秀”,不排除有为其感人事迹所感动的因素,但同样也不可否认,商家更看重的是,他身上所具有的名人效应。事实上,洪战辉成名后的一系列“社会旅程”,始终处于媒体的关注和追踪之中。从这个角度看,洪战辉妹妹的“娇气”与其说是商家“捧”出来的,不如说是媒体“报道”出来的。
然而,媒体对于洪战辉的关注,最终是要淡化乃至全面消失的,他身上的名人光环和名人效应也都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退,到那时,洪战辉还能一次次走上商业表演的舞台吗?其妹还能在“车来车往”中迷失自我吗?离开了媒体视野,洪战辉将何去何从?
由此,我想到了四川农妇熊德明。这名农妇因为敢于“向总理讨薪”而名闻天下,当选年度中国经济人物。成名后的熊德明先是四处奔波替民工讨薪,尔后又被一家企业聘为管理人员,一切都在媒体的视野中。但最后,熊德明还是选择了回乡养猪,过起了平常人的生活,从媒体的视野中淡出。笔者不禁想奉劝洪战辉学学熊德明的冷静和理性,尽快走出名人的光环遮蔽,做回一个崭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