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2版:人文·视场
3  4  
PDF 版
· 《贞观长歌》:宛若《大国崛起》
· 视觉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2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贞观长歌》:宛若《大国崛起》
■本报记者 裴建林 整理
  编者按: 央视一套的82集古装大剧《贞观长歌》播到了1/3,迎来了众人点评的高峰期。虽然已有许多人指出这部场面宏大、明星众多的历史正剧犯了许多史实方面的错误,但还是有人从多元的角度对该剧做出深刻的点评。事实上,放在今天这样的社会大背景,对于《贞观长歌》之类的历史正剧,出品方自然带有自己的意图,观众们更会作出不同的解读。

  还是先从历史史实说起,因为已有许多人指出了《贞观长歌》在史实方面存在的硬伤,比如把贤德的长孙皇后描述成一个小心眼的女人。但观众“兰心842”还是认为,对《贞观长歌》这些历史剧的要求也不能太苛刻。“要知道,再怎么辩白,电视终究搞不成学术;当然,术业有专攻,影视根本也不必搞成学术。有了‘百家讲坛’一众‘家’们在那口若悬河,我们难道迄今还不明白,通过电视来讲历史、说文学,不是要提高国人的学术素养,而是在普及国人的基本常识。起码,看了电视能让人明白,唐太宗的老婆是长孙氏,不是杨贵妃;而且,那个‘长孙’是读‘涨孙’,不是‘常孙’!看吧,顺带连小学水准的汉语拼读都普及了,难道还不该额手称庆吗?

  就电视剧而言,在历史史实方面出点小差错还是小事,全剧透露出来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的“正确”与否才是大事。《中国青年报》日前发表乐毅的评论文章说,“史实错误这种技术性问题或许还可以原谅,历史剧毕竟不是历史课。真正让我受不了的是,一部描写‘贞观之治’的戏,不写其内政——政治开明、吏治清廉且高效,四海升平;不写其外事——唐军以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装备,最优良的训练,荡平东突厥,跃马葱岭;不写其文化——兼容并蓄,万邦景仰,移民如潮,却嗜好食痂地大书特书“中国式算计”,诸子夺储,尔虞我诈;群臣谋私,勾心斗角。生生把豪迈爽朗的大唐写成了阴沉诡吊的晚清,整部剧中就似乎有个声音在嚎叫:阴谋!阴谋!阴谋!李世民立功啦!他继承了清朝政治的光荣传统!——如果我们的传统中真全是这等阴沟货色,那中国人也就不必为自己的文明往昔感到骄傲了。”

  他论证了盛唐和明清之间的区别:盛唐之所以成为盛唐,李世民这个明君自然是功莫大焉。但盛唐之所以煌煌,却也有着深刻的制度、文化背景。那个时代,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整个官僚、贵族集团的制衡,社会风气昂扬向上,文化宽容,个人自由度相对较高。而清承明制,明清五百多年的统治,基本塑造定型了今天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文化气质。明清两代,皇权已经完全、彻底地凌驾在了整个国家制度之上,奴性在官僚阶层与读书人之中蔓延。男人们也不再热爱远方,目光转而向内,与自家女人奋斗,津津有味地裹着三寸金莲。要研究今天的中国,研究明清史是更有益的。但要以明清的眼光去看待汉唐,那就离题万里了。

  乐毅认为,“吴子牛们大约是在这种以明清为背景的中国文化中浸润得太久了,兼之辫子戏拍多了,就无知者无畏地认定:可以拿拍《雍正王朝》一样的文化态度来拍盛唐。再加上所谓主旋律的历史正剧,都有‘史鉴’的作用,也就是历史要与现实有联系,要为现实的某些需要而服务。两者一挤凑,《贞观长歌》被《雍正王朝》灵魂附体也就在所难免。”

  而另一位观众则认为《贞观长歌》把李世民变成了“高大全”:“从《雍正王朝》开始,历史正剧中的皇帝越发的‘高大全’了。《贞观长歌》中,李世民更是个完人,所有影响他正面形象的情节都被删除了,包括‘玄武门之变’杀兄避父,晚年炼丹药,穷兵黩武,生活奢靡,甚至连武则天也回避了。这引发了关于历史观的争议。”

  对于这种质疑,该剧导演吴子牛的回答是“李世民塑造得‘高大全’是有意为之”:“创作《贞观长歌》的过程中,我想把我感受到的我们辉煌的历史展现出来,李世民不是单纯作为一个帝王被描写,而是被当作一个中华民族的英雄来塑造,那些会影响到他英雄形象的负面东西就回避了。我觉得当今的中国人需要一种精神,知道我们是怎么走到今天的,了解我们曾经有过的辉煌是非常重要的。”

  吴导演是个明白人,很清楚这些反映中国过去辉煌历史的影视作品对今天的许多中国人而言有激励作用,所以观众“苏比123”说,历史剧大多与当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贞观长歌》事实上就是电视剧版的《大国崛起》。“当然,骂这部剧的人很多。但是,哪一部历史剧没被骂过?正因为中国人太关心自己民族的崛起了,太关心自己的历史了,所以才常常忍不住苛责历史剧——尤其是像《贞观长歌》这样的描写这个民族走向历史上最强大的一次崛起的历史剧。”

  而观众“长歌无恨”的看法可以为《贞观长歌》之类的历史正剧下一个与现实有关的结论:我们拍摄历史正剧不是要做一个民俗学的展示,而是要以时代精神审视历史。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我们的确需要有些血性,有些创造辉煌的气势。如此,《贞观长歌》恰如其时。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视场 D0002 《贞观长歌》:宛若《大国崛起》 ■本报记者 裴建林 整理 2007-2-9 钱江晚报d00022007-02-0900021;钱江晚报d00022007-02-090000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