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9版:每日新闻·文娱
3  4  
PDF 版
· 一日看尽江南“雪”
· 龙泉斜塔“扶正”
· 浙江画院
中国工笔画研究所成立
· 两段爱情一台戏
· “贾校长”作第一讲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2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日看尽江南“雪”
杜巽雪景画展昨开展
  本报讯 这个冬天特别温暖,在杭城看雪景似乎已是不可能的事。不过昨天一场以“雪景”为主题的画展却让人感受到了冬日的阵阵寒意。由杭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省美协、市美协主办,“六和文化会所”承办,吴山书画院等协办的“瑞雪兆丰年——杜巽雪景画展”,昨日上午在杭州市劳动路嘉禾里36号“六和文化会所”开幕。

  1940年出生的杜巽为杭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创始人,教授、硕士生导师。此次展览共展出他40余幅雪景作品。而且这些作品表现的不是众人习惯思维中的北国雪景,而是江南的雪。正因为此,在画展现场记者发现许多人拿钢笔临摹了起来,一位只有10多岁的临摹者告诉记者,很少见到以江南的雪为主题的画展,正好借此机会学习一下。

  在现场,杜巽告诉记者为什么会对江南的雪情有独钟,“童年时最喜欢下雪天。我的童年是在宁波塘溪乡一个山村里度过的。江南之冬,偶尔下场大雪,往往给人们带来意外的惊喜。寒冬腊月,万籁俱寂。晨起一开门,就见鹅毛大雪漫天飞舞,漫山遍野银装素裹。见此雪景,我与乡间顽童纷纷雀跃。忘却衣衫单薄,奔走旷野,卷雪被,堆雪人,打雪仗,玩得不亦乐乎。”

  1965年,大学毕业后不久的杜巽随代表团到西藏腹地及川藏公路写生采风,历时4个月,领略了雪域高山的雄美,这为他日后创作雪景画埋下了伏笔。但杜巽向记者坦承自己走了一条与别人不同的路子,因为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景观已有无数人画过,但江南的雪却很少有人触及。“我想表现既有别于他人,又有别于古人,具有个人独特面貌与现代气息的江南雪景。江南之冬不似北国严寒,如西湖断桥之残雪,江南古镇之舟雪,山阴道上之雨雪,宁波东钱湖上之晴雪等等,另有一种质朴、平和、素美之姿。”

  对于杜巽及他的雪景画,著名美术理论家王伯敏曾有过以下评论:“20世纪60年代初,他曾越昆仑,入西藏,到达冰天雪地。有一年,他在冬季登峨嵋山,那时风寒砭骨,道路匿迹,却使他行于琼林玉树间,居然给他尝到了别一番大雪的滋味……南方严冬不像北国,但也大雪纷飞,不过给人的感觉是平和、幽静、素美的。”

  看过了北国的雪、西域的雪,再加上小时候印象深刻的乡村雪景,杜巽对江南的雪有了更细致的了解。“有了这种对比,才能画出江南雪那种特有的味道来。”他觉得丰富的人生阅历对他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无论是心智还是艺术创作。

  为了表现江南雪的特有意境,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杜巽开始尝试用皱纸绘制江南雪景。“我利用宣纸洁白的质地,用韧劲绵密的线条,勾勒景物轮廓,以拖泥带水的皴擦显示山石、坡脚的凹处与背影。以浓淡相宜的墨色加以渲染,屋顶、树梢、瀑布、远山及山石突兀处保留原纸的素白,并充分利用皱纸的肌理效果,使画面富有时代感与自然气息。”

  “我的一位新疆朋友的父亲看了我的雪景画之后对他说,这个人的经历很丰富,因为画中那些埋在雪中的树都是弯弯曲曲的。”杜巽笑着对记者说起这么一件有趣的往事。

  本报记者 裴建林 本报记者 李震宇 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文娱 A0009 一日看尽江南“雪” 2007-2-11 48257178002CE1734825727E00297CA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