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4版:每日新闻·空中大讲堂
3  4  
PDF 版
· 风雅钱塘:
几多情梦绕湖山
· 主讲人
简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2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风雅钱塘:
几多情梦绕湖山

■文字整理/摄影:贾晓东 张琰 汪亮 陈益 孙敏 金琪 苏丹 方洁
  山河无语,圣人有迹。我们现在看风景,是否还记得风景背后的人和事。

  

  一、孩儿巷与沈园:有多少可以重来

  2001年初,很多媒体都接到杭州孩儿巷98号一钱姓老人的求助电话,钱老伯说,他家老屋是陆游客居京城临安的旧宅。

  陆游曾5次来杭并游宿砖街巷(南宋时也称“孩儿巷”)。

  陆游《渭南文集·跋松陵集》有“淳熙十六年(1189年,时年64岁)四月二十六日,时寓砖街巷南小宅之南楼,是岁冬还越”语。

  南宋时,孩儿巷内应是店铺林立、市声鼎沸……而在《临安春雨初霁》里,800年前的南宋京城弥漫着一层淡淡的忧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但据考证,陆游寓居的深巷小楼,不是今天的孩儿巷98号。陆游诗咏之“深巷”不应是喧闹的孩儿巷,而应为孩儿巷与竹竿巷之间的巷中小巷,即孩儿巷南之山子巷。

  孩儿巷98号虽不是陆游故居,但它却是一幢有保存价值的晚清古宅,孩儿巷的旧宅终于作为市文保项目被保存了下来。今天,我们之所以旧话重提,就是希望大家对所有这些足以表明我们与逝去的家园之间有血脉联系的一切保持应有的敬畏之心。

  也因为陆游,绍兴的沈园屡屡成为历代文人诗词的题目。

  沈园,也叫沈氏园,为宋代私人园林。乾隆《浙江通志》载:“沈氏园,在府城禹迹寺南,宋时池台极盛。绍兴乙亥岁(1155年,时年三十岁),陆放翁游园邂逅唐琬……”

  陆游一生中首先遭遇到的巨大不幸,就是他的婚姻。见证了千古爱情绝唱的沈园,今天被包装成为“中国第一爱情名园”。悲情的沈园内修建了“鹊桥”、“连理园”等等,俨然一座爱情主题公园,供人拍婚纱照……

  陆游传世沈园诗词有5篇。其中最著名的一阙,就是写于1155年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风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有人说,陆游也许是南宋最好的一位诗人,却不是值得表妹唐琬为之去死的人。因为,从今人的角度看,陆游是本不该放弃这段感情的。也许,这就是饱读诗书,出身经学世家的陆游的悲哀。历史无法重来!我们也实在无法要求陆游超越自己的历史而存在。正因此,我们说,沈园是不该失去它的苍凉和悲怆的。

  二、雷峰塔与断桥:暗合诗学意境

  雷峰塔,因为一部《白蛇传》而名动天下。雷峰塔不管是塌掉还是重建都是中国文人关注的话题,雷峰塔不仅是西湖而且也是中国文化图谱中的一个重要标识。

  雷峰塔始建于北宋开宝八年(975年),缘起钱俶一黄姓王妃生子,向佛表示感激而为。

  雷峰塔屡毁屡修,塔外层木结构檐廊多次毁而重建。明嘉靖年间,倭寇海患,因疑塔内有伏兵而火烧雷峰塔。雷峰塔虽仅留下塔芯,仍然凌空突兀,以残缺美的特殊风姿耸峙湖畔400多年。

  公元1924年9月25日下午1时40分许,雷峰古塔轰然倒塌。住在北京砖塔胡同的鲁迅闻讯,由国家的多事之秋联想到千年古塔的命运,挥笔撰就两篇文章。对于塔的倒塌,他很是“欣喜”。因为,“我的祖母曾经常常对我说,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后来我长大了,到杭州,看见这破破烂烂的塔,心里就不舒服”。的确,在民间的情感里,雷峰塔,好像就是专为了镇压白娘子一人而建的。

  2000年底起,在原址重建雷峰塔的方案开始实施。2002年,重建后的雷峰塔对公众开放。

  说到雷峰塔,必涉白素贞和许仙,他们的事是大家熟悉的,有很多老人对他们的爱情故事如数家珍。而断桥成了白素贞与许仙这段千古人蛇奇缘的见证。

  西湖边的断桥,有很多说法,莫衷一是。 “断桥残雪”在南宋即列十景之目。西湖诸景里,“断桥残雪”是最让人期待也令人遐想无边的景观。

  湖上有三绝,所谓“断桥不断、长桥不长、孤山不孤。” “断桥不断”其实表达的正是情人桥的完美影像、一种极美的古典诗学的意境。若明若晴,似有似无, 自有古典诗词“欲说还休”、“剪不断,理还乱”的表达情感的那种幽怨和迷离。从文人哲理的层面来看,“断桥不断”更是暗合古代学人的应世之道,吴从先《小窗自记》就说:“存心有意无意,应世不即不离。”

  三、 西施:从苏州到杭州

  从地理上说,西施很像是一个和西湖没有什么联系的美女。

  若说到西施和西湖,就不得不说苏东坡和西湖。苏东坡为官杭州,做了很多清官应该做的事。有人说,苏东坡给杭州留下了两样东西:一是苏堤,二是东坡肉。我们以为,苏东坡给杭州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但其中最好的两样,还是与西湖有关的:一是他的西湖诗,他为官杭州不过四五年时间,留下400多首诗,其中最妙的当然是“欲把西湖比西子”,西湖因此得美称“西子湖”,以绝色佳人的天生丽质名闻天下。

  苏东坡给西湖留下的另一个绝佳的东西是湖中三塔,也就是三潭印月。关于三潭印月的由来及其最早所处的方位,历来聚讼纷纭,费人猜度。但可以确定的是,三塔的筑成应在苏东坡大规模疏浚西湖时。到了南宋,“三潭映月”始列入十景之目。几百年后,清帝康熙题西湖十景,改为“三潭印月”,一字之差,涵义相去甚远。

  苏东坡留给西湖的东西,既赋予了形,又给予了神。900多年来,湖中三塔已成为西湖的标识;把西湖比作西子,更给了这片古称“明圣湖”的湖光山色以古典美人清丽脱俗的气质。用一句现代的话来说,东坡留给西湖的两样东西,一件成了西湖的广告词,一件则成了西湖的LOGO(标识)。

  因为东坡的诗,西施得誉为西湖第一美女。但是,关于西施的身世,大概除了我们在民间戏文里听到的那几句外,文献里却再没有更多的记述了。所以,西施倒更像是传说中的一位美女,各地各种版本关于西施的故事,其实也暗含了民间关于这位春秋美女的各样的内心祈愿。

  二千多年前,苏州的吴国和浙江的越国打得难解难分。 今天,后人赞许的是越王勾践的坚忍,欣赏他的卧薪尝胆,于是,姑息成患的夫差就成了人们嘲笑的对象。最后品尝亡国滋味却是苏州的百姓。

  在后世的很多传奇里,都说吴王的荒淫无度、慵理国事,是因为夫差沉湎于西施的美色,但苏州人却好像没有特别计较这位会稽来的美女是否真的就为他们带来了什么灾难。到今天,苏州城四周还留着不少真真假假的遗迹来纪念她。

  据说几年前,苏州还有位剧作家写了一部戏,说西施终于爱上了吴王夫差,甘愿陪他流放边荒。看来,那个据称是埋葬了西施青春和爱情的吴国的都城,人们对西施还抱着一些温暖的记忆。

  四、杭州:梁祝故乡

  梁祝传说的遗迹很多,据说全国有10座梁祝墓、6个读书处、庙一座,凡17处。2006年3月,国务院批准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祝传说”也列入了名目。令人感到难以理解的是,这项遗产是由浙江(杭州、宁波、上虞)、江苏(宜兴)、山东(济宁)和河南(汝南)四省六地联名申报的,一对传说中连身世都无法搞清的男女,竟有这么多地方声称“梁祝故里”。

  世上梁祝遗址虽多,但是从相关遗存和记述的连贯性和合理性上说,杭州、宁波鄞县和绍兴上虞等地的传说,应该是更具关联性的。《宁波府志》记载:梁山伯确有其人,为东晋为官清正的鄞县县令,死后百姓为其筑墓,发现地下已有一坟,上书“祝英台女侠之墓”,原来此处已葬过一南朝陈时义妇。

  梁祝传说中,从草桥结拜到三年同窗,再到十八相送的暗托终身,至二人死后同穴又双双化蝶,是这个故事中最吸引人的三个段落。

  草桥结拜之后,梁祝三年同窗,英台情窦初开。传说中的梁祝读书处应该在哪里呢?按照剧情进一步合理地展开想像:西湖南岸、凤凰山北麓的万松书院实在是读书的一处好地方,这片诗情画意的山林胜地,历代为文人汇集之所,也造就了一大批莘莘学子。从凤凰山、万松岭,到长桥、海潮寺、双照井、观音塘,再从七甲渡过江到浙东古运河,这是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梁祝“惜别路”。

  “十八相送”是梁祝爱情最具诗意和情趣的段落。山上、山下,湖畔江边,一路的风景,一路的离别意。聪慧机敏的祝英台借景传情、以物喻意,偏是不解风情的梁山伯木讷淳朴、浑然不觉,于是,民间智慧和文人诗情在这儿实现了最精彩的结合。

  过了江,英台一定是坐了小船,一路扬帆回上虞老家去了。

  我们今天讲的这几个故事,有的是记录在杭州这座城市的历史里的,有的发生在我们旁边另外一座城市,也有的是流传于民间的传说,更多的很像隐匿在我们身边风景的幻影里。它们经常会在不经意间提醒我们:这是一座诗意的城市,曾经拥有诗意的风景、诗意的生活和情感。

  看来中国人真的相信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情感:这种感情,超乎了男女,超乎了欲望,也更超乎了现实。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空中大讲堂 A0014 风雅钱塘:
几多情梦绕湖山
■文字整理/摄影:贾晓东 张琰 汪亮 陈益 孙敏 金琪 苏丹 方洁 2007-2-11 钱江晚报a00142007-02-1100010;钱江晚报a00142007-02-1100011;钱江晚报a00142007-02-110000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