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0版:每日新闻·现场
3  4  
PDF 版
· 苍南灾民喜迁新居
· 拒收花圈 厚养薄葬
· 两车起火
高速封堵
· 环球之旅 博客记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2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暖身、暖心,这个冬天好温暖——
苍南灾民喜迁新居
■本报通讯员 陈雪鹏 张炳钩 本报驻温州记者 苗丽娜
  苍南人永远会记住这个日子——2006年8月10日。超强台风“桑美”裹挟着如注的暴雨,似万箭穿空,无情地摧毁了无数人的家园。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记者一次又一次踏上苍南这片土地,每来一次都是一次惊喜:灾区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昨天是腊月二十四,苍南习俗里的小年,大部分台风灾民在这天搬进了新居,热热闹闹地过起了小年:大红灯笼挂起来,祝福对联贴起来,欢乐的歌儿唱起来,香甜的汤圆吃起来……昨天上午,“冬天里的温暖——情系灾区特别行动”在苍南县金乡镇永兴村举行,小小的村庄沸腾了。

  昨天,省委书记习近平给苍南灾民喜迁新居发来贺电,温州市有关领导走访慰问了受灾群众,对他们搬入新家表示祝贺并赠送礼品,还与重建户共吃团圆饭。

  坎头村改名永兴村

  在“桑美”台风中,苍南县金乡镇坎头村共有180户179间房屋损毁。看着满目疮痍的家园,坎头人在短短4个月,以勤劳的双手,在这废墟上建设自己新的家园。

  过去,村里的房子东一座西一座,缺少规划,一些地方也存在脏乱差的情况。台风让这里受灾严重,但也把这里变成一张有待建设的白纸。各级党委政府给予多种优惠政策,让村民们重新设计自己的家园。全村上下都投入到了这场热火朝天的重建工作中。

  经过规划,村里的186间重建房屋全部依道路两侧修建,都是三层框架结构的房屋,结实耐用,又整齐美观。目前,该村已有20多户村民搬进了三层楼的新房,一座新村展现在记者的眼前。

  为纪念灾后重生,该村经上级部门同意,决定把村名改为永兴村。

  台风让七家人成了一家人

  “我们昨天刚大家庭团圆,今天是小家团圆。”昨天晚上,永兴村村民黄大何特地到镇上去买了很多海鲜和肉,与他一起买东西的还有这栋新房的其他6户灾民。

  “听说我们这栋新房的外墙要刷成粉红色,是村里统一设计的。”正在一旁打下手的黄大何的妻子高兴地说。

  记者发现,这一幢新居的一楼7间房子已经全部打通。黄大何的邻居饶小平说,他们7家人是新组合的邻居,把房子打通后,准备开个店面或做点小生意,增加收入。

  台风“桑美”来之前,这7户人家并不熟悉,一夜间失去家园,7家人被一起安置到村子的祠堂里。在共患难的日子里,7家人几乎成了一家人。

  “今天我家没米了,先到你家吃一顿;明天你家没菜了,就到我家来吃。不分彼此的。”黄大何对那段生活记忆犹新:“我儿子就在那里出生的,那天刚好是中秋节,一听说我老婆肚子疼,7户人家忙坏了,一起送我老婆去医院。儿子出生后,每户人家都送了个红包。我们7家人感情越来越好,所以,我们的新房也要一起盖,现在就成了邻居。”

  看看老公给灾民盖的新房

  “也不知道哪幢房子是你爸爸造的?”昨天,从重庆来的唐起原背篓里背着女儿,手上拉着儿子早早来到永兴村,她的丈夫是砖瓦工,3个月前,他们一家来到村里帮着造房子。

  唐起原告诉记者,老乡巫文香早几年嫁到了金乡,几个月前,巫文香打电话告诉她,金乡受灾严重,村民们都在热火朝天地造房子,需要大量的砖瓦工。

  “老婆,我先去看看,如果有机会,我还可以多赚点钱。”就这样,唐起原的丈夫来到了永兴村,这一做就是3个月。

  “灾民们要赶工搬进新房过年,我老公也不能说走就走,人都要讲个情谊。而且在永兴村打工,不仅工资高,老板也从不拖欠工资,两三天就发一次钱。孩子放假了,我和老公决定,今年不回家过年,我带着孩子出来看看。”就这样,唐起原带着小的,拉着大的,来到了永兴村。

  唐起原是第一次在外面过年,想要买的东西可多了,丈夫也赚了点钱,等过几天稍微空一点,他们全家就进城买新衣和添置点年货。

  “我们老板还送了点海鲜给我,说是过年吃,这里的人真好。”唐起原特别开心。

  一人担保

  100户建房资金

  许多村民们说起自己搬进新房,无不提及一个叫李敏增的人。村支书谢庆钏说:“没有李敏增的帮忙,很多村民的建房资金就落实不了。”原来,李敏增靠自己先期在当地信用社的50万元存款作为担保,为100多户灾民争取到了200万元的信用贷款,从而解决了灾民重建资金的不足。

  李敏增在20年前就离开了永兴村,将家安到了龙港,他本人也长期在山东青岛做包装生意。今年,得知老家受台风“桑美”袭击,全村180户有179间房屋损毁后,李敏增立即赶回来,看看自己可以帮乡亲们什么忙。

  知道村民建房申请贷款有问题时,他立刻和当地信用社进行了沟通,一次在信用社存入50万元,争取到了200万元的贷款额度。此后,村民在建房过程只要有资金缺口,都可以提出贷款申请,由他统一担保。

  目前,李敏增担保的户数已经超过了100户。在村里成立重建领导小组时,他作为唯一户口不在本地的外村人,被村民推选为组长,负责新区规划、建筑质量等具体工作。为此,他把青岛的生意委托给了妻子,近3个月里,一心扑在永兴村的重建工作中。

  当记者替他担心为这么多村民担保会不会有风险时,李敏增笑笑:“风险当然是有的,但不会太大,我相信村民在安家后,很快能从目前的困境中走出来,至于存贷的利息损失,算不了什么,况且青岛的生意损失会更大。但能为村里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我感到很高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现场 A0010 苍南灾民喜迁新居 ■本报通讯员 陈雪鹏 张炳钩 本报驻温州记者 苗丽娜 2007-2-12 钱江晚报a00102007-02-1200027;48257178002CE1734825727F0054A199;钱江晚报a00102007-02-1200020;钱江晚报a00102007-02-1200004;钱江晚报a00102007-02-12000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