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3版:天下·纵深
3  4  
PDF 版
· 普京敲打美霸权有深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2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普京敲打美霸权有深意
俄国内外舆论反应截然不同 凸现当今地缘政治现实
■徐勇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当地时间11日傍晚(北京时间11日深夜)抵达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开始对3个中东国家的访问。

  按照一些西方媒体记者的判断,普京此次出访旨在显示俄罗斯的“外交实力”。

  然而,普京选择显示“实力”的首选场合,并非沙特以及稍后几天预定访问的卡塔尔和约旦,而是在德国城市慕尼黑举行的安全政策会议;他显示“实力”的对象,则是西方国家领导人和高级官员。

  普京以明确而直白的语言,公开表示对美国不满、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不满,触动西方舆论作出反应,从而高调启动了这次外交之旅。

  普京坦率交锋

  驻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西方记者注意到,普京这次出访前几个星期,俄方官员放出风声,说普京正准备一次重要讲话,试图指明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走向。

  所谓外交,是指一国与他国的交往。对普京而言,无论采取哪一种外交政策,都是为了应对俄罗斯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尤其是政府认为可能危及俄罗斯利益的国际动向。

  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为普京提供了发表外交政策讲话的机会。

  10日举行的会议上,东道主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率先致辞,继而转向坐在听众席第一排的普京:“在我与你的交谈中,我能感觉到,俄罗斯将成为(我们西方国家)一个可靠和可预测的伙伴。”

  不过,谈及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分歧,尤其涉及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出口以及科索沃地位,默克尔说:“我们需要相互之间坦诚对话。”

  默克尔做的外交姿态,提供了普京想得到的外交舞台。于是,开始持续32分钟演讲之初,普京先为自己将要发表的“强硬”言辞向听众“致谦”。

  对美国近年来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后果,他描述道,那形成了单极世界:“单一权力中心、单一军事中心、单一决策中心。这是只有一个征服者、一个主权国家的世界。”

  “当然,这与民主毫无共同之处,”他说。“如今,我们正目睹国际关系中对一种实力,即军事实力的几乎无节制过度使用……他们把大家带入一场冲突紧接另一场冲突的深渊,政治解决正变得不可能。”

  对北约,他认定:“北约(向巴尔干地区以及原苏联地区)扩大进程与这一联盟的现代化毫无关联,与确保欧洲安全毫无关联……我们有权利质问:‘它的矛头针对谁?’”

  在普京看来,把俄罗斯视为潜在军事冲突对象的举措,莫过于美国以防范恐怖主义袭击为借口,准备在波兰和捷克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他认为,导弹防御系统不可能针对除俄罗斯以外的其他国家。

  演讲后期,是一场普京与听众之间的互动问答。

  面对一长串问题,包括对他演讲的尖锐反驳,普京说道:“我喜欢这些问题。”

  听众问及俄罗斯政府以注册和税收手段规范外国非政府组织的做法,他回答说,一些国外非政府组织“正被用作(向俄罗斯境内民间政治团体)提供资金的渠道,而资金来源是其他国家的政府……这种做法与民主无关,而是一个国家试图影响另一个国家。”

  普京强调,俄罗斯“实际上一直享有奉行独立外交政策的特权……我们不会打破这一传统”。

  美国慎重回应

  在西方媒体看来,以这篇演讲,普京发出了自就任俄罗斯总统将近7年来针对美国的最严厉批评。

  而按照俄罗斯总统发言人季米特里·佩斯科夫10日的解释,批评虽然严厉,但普京无意“挑衅”美国。“这与对抗(美国)无关,”佩斯科夫告诉媒体记者,“这是邀请(大家)思索问题。”

  普京演讲时,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在听众席上。出任现职仅8个星期,他最初作出的反应是告诉记者,普京相当“率直”。

  默克尔所呼吁的“坦诚”和盖茨所评价的“率直”,正是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的风格。除1991年因为爆发海湾战争而没有举行以外,这一论坛自1962年以来每年举行一次,今年是第43次。

  会议官方网站上有一大标题:“清晰的信息胜于冰冷的沉默。”网站介绍说,会议因循的箴言是“对话实现和平”,所以,坦诚的演讲并不为过。

  实际上,对美国官员而言,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遭遇尴尬,今年并非第一次。

  2003年会议举行时,正值伊拉克战争前夕,时任德国政府外交部长的约施卡·菲舍尔公开质疑,认为美国前任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向听众报告的发动战争理由不成立。

  “我没有被说服,”菲舍尔说,“我没有办法走到公众面前,告诉他们,这些就是(发动伊战的)理由。我自己就不相信这些理由。”

  正是菲舍尔的这一坦诚和率直言论以及德国政府的反战立场,使德国与美国的关系一度陷入低谷。德国当初的立场与法国一致,得到了俄罗斯的支持,令作为盖茨前任的拉姆斯菲尔德把德国和法国称为“老欧洲”。

  不同之处在于,以往会议上,一般是美国与它的欧洲盟友之间争吵;10日举行的会议上,是俄罗斯总统普京直面美国及其盟友。

  因此,事隔一天,即11日,轮到盖茨在会议上讲话,他才开始“反击”。

  以调侃口吻,盖茨告诉听众:“你们中不少人有着以外交或政治为职业的背景……而我与昨天第二位演讲人(普京)一样,有着完全不同的背景,那就是,曾经以职业间谍为工作。”

  他透出的信息是,他能“理解”普京前一天演讲的方式,因为“老间谍有一种习惯,说话不会转弯抹角”。

  强调美国与原苏联之间持续几十年的“一次‘冷战’已经足够,”盖茨说,他已经接受普京的邀请,准备访问俄罗斯。

  盖茨的职业生涯中,曾经有一段时间在美国中央情报局出任分析师,专事研究苏联以及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

  他11日讲话中表示的关注,是俄罗斯向伊朗出售武器以及把石油和天然气供应作为外交工具。

  他讲话那一刻,普京不在会场。

  俄舆论给热评

  普京演讲后,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的组织者在官方网站上给予评价:“尤其是俄罗斯总统的演讲,着重显示,在一场开放和非政府辩论中清晰阐述各自不同的利益特别重要。”

  在俄罗斯国内,普京演讲引起了热评。

  在莫斯科,国际防务分析师谢尔盖·卡拉加诺夫告诉法新社记者奥莉加·涅德巴耶娃:“与其他人一样,他(普京)对美国决意扮演世界警察角色、继而演砸这一角色感到失望。”

  与此同时,据路透社记者奥列格·谢德罗夫观察,普通俄罗斯民众日渐感觉到,伴随北约东扩和西方势力渗透,俄罗斯正陷入西方国家设置的包围之中。

  与俄罗斯政府高层关系密切的政治分析师格列布·帕夫洛夫斯基则告诉国际文传电讯社记者:普京正试图确立外交政策的长远指导方针,他在慕尼黑的演讲表明,“俄罗斯足够成熟,可以在世界上说‘是’和‘不’。”

  《俄罗斯全球事务》季刊编辑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评论说:“普京(在慕尼黑)发出了一则信息:俄罗斯在各个领域都是强国。”

  对于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近来陷入紧张状态,俄罗斯新闻社评论员弗拉基米尔·西蒙诺夫写道:美国在伊拉克陷于失败境地,中东民主化试验流产,新保守主义开创“新美国时代”遭遇挫折,急需为自身错误寻找借口,而“俄罗斯正在增长中的经济、作为世界最大能源供应国之一的形象以及(俄罗斯)领导人重新获得的自信”,让俄罗斯成为“美国靶场上的陶土飞靶”。

  美国国防部长盖茨11日对普京演讲作出回应之际,在通常被认为带有“亲西方”色彩的莫斯科回声电台,一名时事评论员比较了西方国家时下对俄罗斯的态度以及二十世纪50年代对俄罗斯的态度,得出结论:“好像他们现在正准备跳出窗口,高喊‘俄罗斯人来了’。”

  对俄罗斯近年来实力增强,西方媒体归之于俄罗斯石油出口收入急剧增加。

  而俄罗斯《新消息报》1月30日刊登马夫利特·巴扎耶夫的一篇文章,提出另一种解释:俄罗斯十年前还不能说是主权独立的国家,而现在恢复主权成为进入新世纪以来俄罗斯政治领域的核心内容。俄罗斯政府以“保护本国经济利益”为重点,打击了“经济分裂主义”。俄罗斯参与全球经济的最大竞争财富是自然资源、工业和知识潜力,俄应确立主权经济,独立寻找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

  文章作者认为:“只有今天才可以说,俄罗斯已经具备了相应条件,可以独立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速度,从而制定自己的全球战略。”

  俄罗斯定于2008年3月举行总统选举,普京的目标不仅是立足于当前,还包括帮助继任者规划未来。

  俄商挺进中东

  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美国的分歧,表现在中东政策上,是赞同与伊朗和叙利亚对话,以求结束伊拉克乱局和解决巴勒斯坦问题。

  对伊朗核计划,俄方主张保持建设性接触,以免重蹈强硬路线覆辙。

  这些议题,是普京11日到访沙特阿拉伯以及后续访问卡塔尔和约旦时与对方领导人讨论的话题。

  抵达利雅得当天,据沙特媒体报道,普京就与国王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举行会谈,除了地区事务,还涉及双边合作。

  作为自1990年两国建交以来首次踏上沙特国土的俄罗斯总统,普京带去将近60名俄罗斯商人,举行一次由双方大约200名商界人士参加的聚会,探讨扩大贸易和投资机会。

  在一些西方媒体记者看来,沙特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传统“盟友”,也是美国武器出口的主要买家之一。

  然而,部分以2006年创下的710亿美元预算盈余纪录为依托,沙特打算转向其他武器供应国,以实现武器来源的多样化。

  一名身处利雅得的外交人士私下告诉法新社记者,普京访问期间,将与沙特方面达成“口头谅解”,沙特方面准备进口大约150辆俄制T-90型坦克。对于这一型号坦克的沙漠适应性测试,去年已在沙特完成。

  此外,俄方还有意向沙特推荐使用俄制米-17型直升机。

  在公开场合,沙特方面表示,作为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沙特将与俄罗斯合作,协调步骤,以确保世界能源供应稳定。不过,俄方澄清,两国无意参照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模式,建立天然气输出国协调机构。

  普京对中东3国的访问定于13日结束,一举一动确实让西方国家外交官关注。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天下·纵深 C0003 普京敲打美霸权有深意 ■徐勇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2007-2-13 钱江晚报c00032007-02-1300006;48257178002CE173482572800054815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