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莹 李九伟
本报讯 它的学名叫曼氏无针乌贼,已在我们的餐桌上消失了20多年。笔者昨日获悉,成功养殖曼氏无针乌贼的宁波大学乌贼课题组,今年春节向市场限量出售1000只活乌贼。
曼氏无针乌贼后端无骨针,人称东海 “四大海产品”之一,我省历史上最高年产量达到6万吨左右。但由于滥捕滥捞,导致该品种衰竭,目前已非常少见。现在流行于市的乌贼多为产自外海的有针乌贼,俗称金乌贼。
笔者昨日在奉化养殖现场看到,一盏挂在池塘上的白炽灯刚一点亮,立即有无数比硬币稍大一点的深褐色乌贼游向灯光中心水面。它们或舞动触须欢快嬉戏,或用腕足捕捉食物大口吞食。乌贼天性胆小,稍一震动,就会本能地喷出墨汁保护自己,所以几乎无法捕到活的乌贼。当地一位老渔民告诉记者:“做了一辈子渔民,从来没有捕到过活的乌贼。宁波大学的教授们居然能够养殖乌贼,真是服了。”
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的蒋霞敏和王春琳教授,就是这种曼氏无针乌贼人工繁殖与养殖试验研究课题的主要成员。2004年初,他俩通过各种途径开始尝试曼氏无针乌贼人工育苗,但首次育苗并不顺利,很多乌贼苗被冻死。第二年,课题组又开展了规模育苗和推广研究,共育苗种近3万只,其中2万只用于养殖试验,另1万只在东海南韭山列岛附近海区进行了人工放流。去年,首次实现了一年繁殖两次进行两茬养殖的重大突破,养殖面积达113亩。去年底,在奉化一水产养殖场收捕了1624只曼氏无针乌贼。
据水产专家介绍,宁大乌贼课题组的这一成功养殖,立即传遍整个水产养殖界,而此前尚无养殖成功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