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0版:每日新闻·亲历
3  4  
PDF 版
· 安徽小山村经历着变革
· 户主:汪木清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2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公路通了,移动信号塔竖起来了,家家户户买了编席机
安徽小山村经历着变革
■返乡民工 汪木清 本报追踪记者 王丽 目的地 安徽广德县东亭乡阳太山村
  去年,本报三路记者分赴湘鄂皖,陪3位普通民工一起回家。今年,本报记者陈伟利和王丽再次走进那片候鸟的栖息之地,重访其中的两户人家,欣喜地感受到这一年来,发生在他们身上和那片土地上的种种变化,也更真切地体会到他们生活的不易和梦想的可贵。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送在杭州打工的保姆汪木清回乡——被漫山遍野的毛竹所包围着的安徽广德县东亭乡阳太山村。2006年8月,汪木清再次来杭打工,还给我捎来一大袋自家晒的笋干。今年当我再次踏上赴阳太山村的路,心情竟变得迫不及待起来。印象里那个家家户户安装卫星接收器的小山村,现在有没有变化?变得怎么样了?

  汪木清的老公张明德开着摩托车来接我们,车子开得又快又稳。去年凹凸不平的山间小路已经没了踪影。张明德说,2006年,省里实施村村通工程,造公路的钱除了省里拨款外还有部分是村民们集体集资的,共30万元。马路边上还出现了新风景:一座高高的铁塔和一座别致的小屋。张明德告诉我,这是移动刚建的信号塔,现在村里打手机终于有信号了。旁边的小房子是新开的农家乐,打个电话还可以送外卖。

  从杭州到广德,仅仅3个小时的车程。但去年我觉得这段路好远,也许是因为两者之间的巨大反差造成我感觉上的遥远。而今年,这段路明显“缩短”了。

  女儿考上了大学

  汪木清的家里还是老样子,三开间小平房,天花板上的大洞还在,墙角的裂缝似乎更明显了。但院子里终于像左邻右舍一样铺上了水泥,汪木清告诉我,花了2000多块钱,是除女儿学费之外,去年家里最大的一笔支出了。

  汪木清的女儿张蕾去年下半年考上了安徽农业大学。漂亮的短碎发,一个红卡子卡着留海,半年的大学生活已经让张蕾换了个模样,俨然已经是个城里人了。见到我,张蕾开心地喊着“姐姐,好想你”。

  去年来汪木清家,我带了个mp3,听着从这个小东西里传出的音乐,张蕾满脸新奇。但现在张蕾已经有了自己的mp3和手机。张蕾告诉我,班里同学们差不多都有。

  我们聊天的时候,张蕾舅舅家的几个表姐来串门。一个表姐在安徽蚌埠上大学,念大三。张蕾说,和她同年纪的村里孩子,有10多个都考上了大学。这是村子里迄今为止考上大学人数最多的一次。

  在汪木清们看来,女儿迈进大学校门的这一步,也许正代表着他们真正走出山村的第一步。

  家家添置了编席机

  “我们家没怎么变,可我弟弟家去年盖新房了,花了近10万呢。”我们刚坐下没多久,汪木清就拉起我,一定要带我去她大弟弟汪忠和家看看。看得出,汪木清很是为弟弟自豪。

  还记得去年汪忠和家是和汪木清家一样的平房,可如今,两开间三楼的小洋房像模像样。有意思的是,他家新厨房里烧柴火的灶台上还添置了一样东西——抽油烟机。小洋房前的空地上,摆满了几十床已经编织好的竹席。汪忠和和妻子正在忙着做活。去年我来阳太山村的时候,家家户户忙着手工编席,村民们戴着手套半蹲在地上,一床席子就算是最熟练的师傅也得要40多分钟,可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买了编席机,一张竹席几分钟就搞定了。汪忠和家同样的活,以前要叫四个帮工,现在只要两个。这盖新房的钱,还有大女儿上大学,小女儿上高中的钱都是编席子挣的。

  我问汪忠和,有没有想过把家庭作坊办大,开厂子。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早几年前还真想过,现在,女儿都长大了,房子也盖好了,一年赚个三四万稳稳当当,就更没那份心思去冒险了。汪忠和是个直性子人,他说自己还是有很重的小农经济的情结,害怕冒险,宁愿享受眼前的安逸。村里许多现在办着家庭作坊的村民们也都是这么想的。

  像张明德一样,阳太山村的村民们说起“隔壁邻居”高峰村的时候,眼里满是艳羡的神情。同样是靠毛竹加工起家,高峰村却已

  经有好几个规模较大的竹制品加工厂。最大的竹加工厂有员工200多人,主要产品是竹扇、竹壶等。从2001年开始,产品出口韩国、日本、美国,年产值达800多万元。

  同样以竹业为主,高峰村和阳太山村,为何经济差距会这么明显?张明德说,地理位置是一个重要原因,高峰村是浙江到广德的必经之路,而阳太山村则在大山里,交通运输不便、和外界联系闭塞、村民们生产观念落后。普通的小规模家庭生产,和高峰村的民营加工厂相比,无法竞争。“那你们这些家庭作坊能不能组织起来,采用合作的方式,集中管理,增加竞争力呢?”我问张明德。他低头想了半天,冒出一句:“好是好,谁来挑这个头呢?”

  村里要兴农家乐

  农家乐小屋,是阳太山村出现的新鲜事物。

  张明德和张蕾带着我们去了村子边的水库。这里的水已经被抽干了,横亘在水库中的,是一条正在修整的水库大坝。张明德告诉我,这里将被改造成一个集垂钓、农家菜和住宿于一体的休闲娱乐山庄。而他们盼望的主要客源就是来自浙江这边的居民。

  “到时候就可以给客人们准备特色竹笋宴,还可以举办一场挖笋大赛。你看,村里家家户户都养着满山跑的土鸡,还有山里的茶叶也很不错。游客回去的时候还能捎带上新鲜的茶叶。”张明德已经开始想象着阳太山村的未来。

  阳太山村的村总支书记汪柏荣是张明德的亲戚。我去的时候,汪书记到县里开人代会去了。回到杭州,我给他打了个电话。汪柏荣告诉我,搞农家乐还是向浙江农村取的经,一来是为了帮村里扩大招商引资,二来也是为了给村民们致富谋个新途径。村里的经济太单一了,除了毛竹加工就是窑厂。希望通过做农家乐发展生态旅游休闲产业,让村经济有个新发展。阳太山村在浙江和安徽交界的大山,参考浙江农村发展非农业收入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亲历 A0010 安徽小山村经历着变革 ■返乡民工 汪木清 本报追踪记者 王丽 目的地 安徽广德县东亭乡阳太山村 2007-2-14 钱江晚报a00102007-02-1400019;钱江晚报a00102007-02-1400020;48257178002CE173482572810023A6C0;钱江晚报a00102007-02-140000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