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将近,与往年不同,今年各单位各行业制作春联、邀请书法家挥毫的风气很盛。许多书法家也乐此不疲。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浙江,名家所书的春联,一经印刷,动辄几十万份。可以想象当这些红彤彤的春联挂在千家万户,应该是个多么壮观的大场面?
老百姓挂春联的习惯似乎已经失落久矣。自打以“革命”的名义横扫一切以来,春联也被当作落后的封建玩艺儿逐出时代,成为老辈人口中叨叨的旧掌故。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经历过人人想出国、人人想炒股、人人想做老板等风潮之后,民众的浮躁也已经容不下“春联”这样优雅又无用的过年风气,我们习惯于一家子围成一桌边吃年夜饭边看“春晚”,但却忘却了在门上贴一副春联;过去家家户户贴春联还要自撰联与自书联,现在很少有人能为此;于是连贴一副别人撰好写好印好的春联也嫌麻烦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人文风气的弱化,奇怪地构成了近年来浙江一段时期内的基本特征。春联的被遗忘,或许可作如是观。
这两年写春联撰春联的风气又重新复活起来。书法家们、诗人联语家们固然是忙得不亦乐乎;而老百姓对在自己家门口上贴上一副红彤彤的春联,也越来越有兴趣。许多平常百姓的楼房、公寓、社区,那怕是几十年前的旧房子,也有了妙语连珠、颇堪玩味的春联巧制。一种浓浓的人文氛围,在浙江的老百姓的家家户户中被精心营造着。这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象征。犹如每到过年总会有许多人期盼着放鞭炮以渲染节日氛围一样,贴春联所具有的民俗文化含量,要远远超过放鞭炮,而且还没有安全问题,因此愚以为:浙江应该大倡过年贴春联的好风气。
在全社会大力疾呼要保护城市化进程中的文明遗存与文化遗迹的同时,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选与保护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过年撰春联写春联贴春联这一流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应该是当之无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凡有华人处、凡说汉语处,必有春节、必有春联。它有着高度的社会认同感与民族归属感以及文化归属感,浙江在各方面都被指为富有“前列意识”,既如此,何不在此也“前列”一把?
(作者系西冷印社副社长、浙江大学艺术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