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小绍兴 潘宗敏
本报讯 春笋大丰收本是件开心事,但对种植了10万多亩早园笋的德清县广大笋农来说却是个烦心事。原来,暖冬导致用砻糠覆盖的孵笋在短时间内集中疯长,供远大于求,造成规格为每公斤约4到5株春笋的批发价由去年同期的十二三元暴跌至仅3元左右。
昨天凌晨2时许, 德清乾元镇长桥农贸市场附近的批发点里,不少来自城北、联合等村的笋农纷纷载着春笋前来出售,但交易清淡。刚买了250公斤春笋的贩运户王建峰说,笋的价格太便宜了,他们贩卖春笋的利润也比往年少,所以有部分贩运户将贩卖春笋作为附带蔬菜贩卖,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春笋在外县甚至外省的销售量。
昨天上午,德清城北村的一些山头,许多笋农在无精打采地忙碌掘笋。笋农沈虎林说,他承包10亩山林种植早园笋,按照目前的行情,在不包括他及家人的工资情况下,至少要亏本1万元。
春笋价格乘滑梯一路下跌,部分精明的笋农无奈忍痛割爱。这不,在陆汗忠的早园笋山头上一派热火朝天,近10位妇女忙着搬移竹林里的砻糠。陆汗忠道出了其中的奥秘:“经过计算,如果继续孵笋将亏得更多,不如留种笋。但按照目前的天气,估计要冻坏种笋,所以比往年提前一个月搬砻糠,这样可以推迟早园笋的出土时间。”
据了解,2006年我国平均气温9.92℃,成为1951年以来创纪录的“暖年”,成了早园笋争先恐后提前出生的“罪魁祸首”。德清县工商局获悉早园笋供远大于求后,积极组织农村经济人走出县外销售早园笋,减少笋农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