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3版:每日新闻·时评
3  4  
PDF 版
· 奇思妙语
· 给送礼算算经济账
· 节后上班的“第一件事”
· 希望不涨价
落到细节上
· 党政机关讨“彩头”不应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2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给送礼算算经济账
  “送父母现金3000元,岳父母3000元,爱人2000元,子女500元,侄子等下一代共5人1000元,朋友500元,亲戚1000元,上司800元,同事100元。”这是月薪3000元的酒厂销售人员小李的春节礼单。可以算出,这些春节期间的送礼开支是他月薪的近4倍。    

  都说年味越来越淡了,可一股与春节有关的风却越刮越猛了,那就是——送礼风。今年春节期间,记者进行了一个送礼调查,结果显示,像小李一样,被春节送礼掏空了口袋的人,比比皆是。 ——2月25日《燕赵晚报》

  让红包去除实用主义

  □东方言

  

  过年送礼品包压岁钱,是中国数千年的传统,也是体现礼尚往来、浓郁年味的一个好方式。不过,以前是以价值低廉的礼品为主,而且总是互相转送,至于压岁钱,则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人们看重的是你来我往中的感情交流,比如进门时的那一句发自内心的祝福和坐下来的贴心聊天,而不是礼品的价值和红包的分量。早些年拜年,只需拎上一包红糖,收到的压岁钱也不过是用红纸包着的一张两张一角两角的新票子。就在这礼品转来转去,压岁钱来而复去的过程中,从长辈到小辈都有滋有味地品尝着亲情。

  再看现在,人们对礼品的预期是不仅要实用而且要牌子甚至于直接提出要什么礼品,对红包和压岁钱的预期是能贴补家用。人们更加看中的是礼品的价值和实用,红包和压岁钱的“重量”,感情的深浅则完全被以金钱的多寡来衡量。红包的分量轻了,甚至可能遭遇冷脸或热讽,一切都变得那么实用。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思维下,深受其害的社会成员才出现了节后“将节约进行到底”的口号,社会才发出了给过年“减负”的呼声。

  春节离不开礼,也不应该缺失礼。但是,无论是礼品,还是礼金,都永远只能是感情交流的载体,绝对不能让感情交流成为送礼的平台。一个受全体社会成员欢迎的、有浓洌中国味的春节,永远都是发自内心的祝福,和在祝福中溢出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

  送礼风刮掉了什么

  □殷建光

  

  都说年味越来越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被春节送礼风给刮淡了。    

  春节送礼风刮掉的是真正的亲情。与其春节送礼实在不如春节送情,比如上海兴起的“压岁言”代替“压岁钱”就是很好的新风,值得张扬。春节需要的是亲情不是金钱,送礼风会把这种亲情刮掉啊!

  春节送礼风刮掉的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互相支持,互相理解,互相鼓励,是一种思想的交流,感情的共鸣,这种人际关系存在于亲戚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而送礼风却会把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刮掉,只剩下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是可怕的精神沙漠化。

  春节送礼风该刹刹了,建议我们的地方政府,舆论媒体,民俗专家有意识地营造一种挖掘传统美好习俗,创造现代文明习俗的节日之氛围,否则,这股春节送礼风将会把我们春节之春之美丽刮掉,只剩下金钱大浩劫。

  感情不能靠送礼

  □郭立场

  

  送礼是出于礼貌,也是沟通、维系感情的需要。相互之间彼此送些礼物,以促进交流、增进感情,值得大加鼓励。但如果越来越多的人为“礼尚往来”而煞费苦心,不惜花费大量金钱而奢靡成风,不能把握合理的限度,或者深陷此风之中不能自拔则未免失之偏颇。

  既然是过年送礼,其注重的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沟通,过多追逐物欲而淡化感情沟通,注重享受而淡忘了人应该承担的高尚情操,那无疑是一种伦理道德的退步,等于异化了礼尚往来的实质要义。

  我们所期待的是,逢年过节,常回家看看,陪老人聊聊天,和朋友多联系,与上司多交流,带去点小礼品,说点祝福、体贴的话,送礼的目的便达到了。所以说,春节送礼风不能滋长,但目标不是取消,而是要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使之回归到情感交流的本位。如此,人情会更浓,世风会更正,春节过得也会有滋有味。

  □李自远

  

  有人曾经从经济学角度对节日送礼作出过这样的分析,节日期间送礼既劳心又劳力,其成本与收益难以对称。比如,送礼者要考虑收礼人偏好什么,厌恶什么,否则很可能费力不讨好;还有,花多少钱适宜,否则,被人家小瞧等等。另外,送礼对国家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因为这种礼尚往来不过是一种财富的再分配,它既没有导致贫富之间差距的缩小,也不会促使新的投资活动产生。所以,从经济学角度看,节日送礼是不划算的。

  账可以这么算,但事不能这么办。因为传统节日,除了意味着欢乐、闲暇、温馨、幸福,还蕴涵着一种浓浓的“人情”。走亲访友,带上一点礼物,以表达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正是中华文化重情尚义的魅力所在。当然了,推崇质朴的人际关系,刹住金钱至上的人情风,不能靠行政命令或者法规,而只能靠我们每一个人。也只有我们大家都自觉地减少礼品消费的无奈折磨,才能真正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过大年。

  期待您的高见

  你如何看待过年送礼?你今年春节“红包”发了多少钱?你是否也有着同样的经历,也有着同样的感触?欢迎你到本报网络版qbbbs.zjol.com.cn的“百姓声音”版块中的“焦点热议”来聊一聊。我们将择优刊登部分观点并支付稿酬。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时评 A0003 给送礼算算经济账 2007-2-26 钱江晚报a00032007-02-2600032;钱江晚报a00032007-02-2600013;钱江晚报a00032007-02-2600015;钱江晚报a00032007-02-2600014;钱江晚报a00032007-02-2600003;48257178002CE1734825728D002633A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