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鲁佳 本报通讯员 姜莉娜
本报讯 “西溪湿地的芦苇割了之后烧成草木灰太可惜了,物尽其用岂不更好?”本报《西溪湿地割芦苇》(详见2月28日A6版)的报道见报之后,本报交互热线96068和西溪湿地公园接到了不少热心读者的电话,建议把芦苇充分利用起来。
安吉一家造纸厂打了电话过来,说如果有可能要把西溪的芦苇运回去,拿来造纸;一家文化演出公司也来了,直接与公园联系,运了一车芦苇回去,说是要做舞台背景和拍摄用;还有一家养马场也与湿地公园联系上,要把割下来的芦苇晒干喂马,目前他们是西溪芦苇最大的“需求者”。
昨天,记者联系上了这家位于余杭良渚石桥村的马场负责人李先生,这家300多亩的马场现在养了17匹马。“还是我的一个朋友看到报纸之后给我打的电话呢,这些芦苇烧掉了是很可惜。”李先生说,现在马儿吃的干草都是附近农村里的稻草,但是数量不多,在这个冬春交替之际,他正犯愁干草不够呢。“一匹马一天要吃二三十斤干草呢,但是芦苇的品种很多,我也不知道马儿喜不喜欢吃,所以就先过来拿些样品回去。”
于是前天,李先生开车过来运回去一袋给马儿们试吃,没想到,芦苇的叶子一下被马儿抢吃一空。“苇秆比较粗硬,用铡刀铡碎,马儿还是愿意吃的。”
看马儿吃得那么欢,昨天,李先生又与西溪湿地公园联系,“西溪湿地送了我们几吨芦苇呢,足够应付到吃鲜草的时候了。”李先生说他们已经敲定了,过两天就要开车到西溪湿地的码头来把马儿的粮食运回去。
关于西溪芦苇
西溪风景区是仅次于西湖风景区的杭州市第二大风景区,已有1000多年历史。西溪最有名的当然是芦苇,正是因为有了近200亩(最多时有300亩之多)的芦苇才有了西溪秋雪,才有了秋雪庵。南宋的时候,西溪因为溪、芦、柳而成为皇家的后花园。
芦苇一年一割本就是西溪的传统。过去,农户们将割下来的芦苇或打成草席自用,或卖去周边造纸厂造纸。这两年周边的造纸厂相继关停,农户们也不再延续打草席的手艺。不过,为了维护西溪湿地美丽的景观,芦苇还是得一年一割,因为只有这样,来年它的杆才会长得更直、花开得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