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6版:每日新闻·市民
3  4  
PDF 版
· 新杭州人说家乡元宵
· 元宵灯谜 请你来猜
· 十五的花灯十四赏 只因今夜老天要变脸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3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东西南北 风情万种
新杭州人说家乡元宵
■本报通讯员 吴雅兰 本报记者 叶涵 孙燕 黄莺 徐建国 王磊
  今夜是元宵。

  记忆中的元宵夜,应是满街花灯,照亮了故乡那一晚;应是宝马雕车香满路的人头攒动;更应泛起“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情怀。

  忽然觉得,传统节日中最热闹的是除夕,最团圆的是中秋,元宵节却似乎最有欢乐意境。

  都说过完元宵才算把年过完了,这最末一天自然要尽兴而归,于是就有了东风夜放花千树,有了灿若星辰的烟火,有了吃汤圆、踩高跷、猜灯谜、跑旱船等民俗。那一晚,空气中都弥漫着释放出的狂欢因子。

  我们采访了7位来自五湖四海的新杭州人,讲述他们曾经经历或依然拥有的元宵风俗。记录这些,并非因为恋旧,而是对民族传统的回归,对民族心灵的认同。

  ◎放河灯烧舞龙拉“保保”

  项檬檬(四川广汉)

  我家城里有条鸭子河,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都特别热闹,因为男女老少都会来放河灯,专门做成粉红的莲花,花芯上点着蜡烛,现在都有专门卖的了,大概10元一个,放一盏河灯许一个心愿,据说当年就能实现。

  十五晚上还要烧舞龙——每年从正月初一起,广汉各个乡镇都会派一支舞龙的队伍到广汉城里表演舞龙,十五晚上是最后一次表演。

  晚上六七点钟,在各条街上舞龙的队伍都会集中到城中心的广场上,把所有的舞龙堆在一起烧了,意寓着一年的灾病都被烧了,大家可以红红火火地过日子。

  最具地方特色的要数正月十六的“保保节”:妈妈们会带着身体不好的小孩子到广汉的房湖公园,那里有12棵古柏,象征着十二生肖。什么属相的小孩子就由妈妈抱着站在相应的树前,由孩子的爸爸和亲戚一起出动“拉保保”,就是从亲戚朋友或路过的行人中拉来一个年轻力壮的男子,戴上从小孩头上脱下的帽子,表示同意给小孩做“保保”,其性质有些类似“干爹”,保护小孩子健康长大。

  找到了“保保”的孩子,还要在房湖公园转一圈,称为“游百病”,最后在公园里拔一片草叶子,再扔掉,含义也是去病去灾,小孩子能平平安安长大一岁。

  ◎烤着面灯守夜

  张志强(河北邢台)

  我们那里过元宵,要点面灯、守夜、放烟火,热闹劲丝毫不比除夕差。

  小时候,灯笼这些过元宵的必需品都是手工DIY的,烟火也是自己做的柳木碳和火硝,我们那里最特殊的应该是面灯。面灯就是用带黏性的黍子面加上谷子面和一点玉米面,做成拳头大小的龙、狗、鸡、马等动物;灯芯是用山上采来的黄米草和棉线拧成,燃料是可以吃的花生油。

  几乎每家要做许多这样的面灯,不仅自己家用,还要送人,小孩子还拿着各家的面灯攀比,看谁家做得漂亮。

  点灯也有讲究,小狗形状的灯是放在门口的石墩子上,表示家宅平安;小鸡形状的是放在床上,保佑床褥干净;龙形的面灯,龙背上一定要留12个坑放油,12个坑的灯芯一起点燃,到最后哪个坑里的灯油留的最多,就表示相应的月份雨水多。

  面灯不仅可以点,还能吃。村里人习惯元宵节的晚上,三五户人家聚在一起,在院子里升一堆篝火,大家烤着火边聊天边守夜,把面灯和花生栗子放在火炭上慢慢烤,第二天早上面灯就能吃了,又脆又香。老人家都说,吃了面灯就是吃人身上的病,一年都能身体健康。

  ◎家里所有的灯通宵亮

  刘娟(湖北大冶市)

  除了吃汤圆、放烟花、看花灯,我们那里,到了元宵晚上有一个特别的习俗:要把家里所有的灯点亮。

  从天黑开始,灯就要点亮了,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天大亮了,才把灯关掉。老辈人说,新的一年来了,不能是黑漆漆的,一定要亮堂堂。所以哪怕半夜三更,到街上转悠转悠,每家每户都是亮亮的。这样点灯也有让人苦恼的地方,有些人因为通宵点着灯,睡不着了。

  ◎板凳绑出“百家龙”

  于小娟(诸暨)

  在我们老家,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就是舞龙。每户人家都会拿出一条板凳,这条板凳和我们平常坐的凳子不一样,是板龙专用的板凳。然后那些师傅们就把板凳绑起来,再扎上花啊装饰物什么的。这个扎龙有特别的讲究,因为舞龙的时候力量很大,如果扎得不紧,龙就会散架的。所以我们年轻人看长辈们绑板凳也算是一个活动项目。

  吃过元宵,整个村子的人都聚集在一起,孩子们先放鞭炮、烟花,大人们就在喧闹声中舞起龙来。我们把这条板龙叫做百家龙,因为它融入了每个村民的心意。

  ◎吃一碗杂烩的咸酸粥

  王均宇(台州仙居城关镇)

  我老家过元宵的习俗是这样的:正月十三上灯,十四吃羹,十五晚上吃咸酸粥。

  上灯,就是把灯笼挂在家门口,挨家挨户挂起来,通红通红的,代表元宵节就要到来了。

  正月十四的晚上,每户人家的主食就是羹了。羹的主要原料是米粉或蕃莳粉,配料有冬笋、芋头、豆腐干、豆芽等,都切成丁状,味道有点甜,也有点咸。

  十五晚上吃的咸酸粥类似菜泡饭,但配料更讲究。知道为什么元宵节要吃这两种东西吗?那是因为正月十四、十五是整个春节的收尾阶段,而这两种食物都像杂烩,就是代表要把正月初一到现在的剩饭剩菜消灭掉。当然,现在生活好了,这粥里也尽是好东西,吃一碗回味无穷。

  ◎女儿回娘家过元宵

  许秀芳(安徽合肥肥东县)

  我们那里,元宵节女儿必须回娘家过,而且父母会亲自上门接请。

  父母会在正月十四那天专门赶到肥东,接我和丈夫、儿子一同回去,准备一桌的好菜宴请我们,年年如此。我弟弟成婚后,元宵节也都是到丈母娘家过的。

  我们那边的乡村,元宵当日还会有舞狮子的人上门表演,邻里会一起跑出来看热闹。有些人家还会把一种叫“节节高”的糕点连同红包放在屋檐下,让舞狮人自行拿走。

  ◎赶庙会糊灯笼唱社戏

  李林华(温岭泽国镇)

  我们那里有个白云山,山上有座古庙,地位就跟杭州的灵隐寺差不多。到了元宵节,镇里各个村子里的人都会赶来逛庙会,那场面,一路上人山人海,就像节假日的延安路这样热闹呢。

  老家的灯笼可不像这里是塑料或者电子的,而是传统的纸灯笼,是村里的老人围坐在一起糊出来的。

  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余钱多了,村里也舍得花钱,请绍兴的越剧演员来唱戏,这让我想到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大家听到消息,早早地就带着凳子来占位子,特别是老人和孩子,高兴得不得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市民 A0006 新杭州人说家乡元宵 ■本报通讯员 吴雅兰 本报记者 叶涵 孙燕 黄莺 徐建国 王磊 2007-3-4 钱江晚报a00062007-03-0400019;钱江晚报a00062007-03-0400026;钱江晚报a00062007-03-0400024;钱江晚报a00062007-03-0400025;钱江晚报a00062007-03-0400022;钱江晚报a00062007-03-0400023;钱江晚报a00062007-03-0400004;钱江晚报a00062007-03-040000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