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1版:人文
3  4  
PDF 版
· 在新塘岸村:象棋是文雅的社交方式
· 剪纸在张家渡村
苗子已经发芽,得种回土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3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剪纸在张家渡村
苗子已经发芽,得种回土里

  一张红纸,对折四下,张秀娟右手的剪刀在红纸上游刃有余地飞舞。没一会,她将红纸轻轻一抖,一副惟妙惟肖的“老鼠偷瓜”图就展现记者眼前:老鼠的细胡须抵着缠绕蔓延的瓜藤,交错下竟没有一处断裂。

  张秀娟微微一笑,拾起剪落的外边,同样完好无损。细细打开,又一幅剪纸图跃然眼前,“那个是枕头顶图案,这个有四边,正好可以做窗花。”

  她是“张家剪纸”的最后一位传人,在张家渡村是出了名的巧手。

  村子地处临海括苍山麓,新世纪中国大陆的第一缕阳光就照在那里,也照亮了那里孕育出的剪纸文化。从元代天津剪纸艺人张芝敬在村里落户起,这门由剪刀、红纸和约定俗成的纹样构成的剪纸传统,在这片土地上已经传承了七百多年。

  ■前辈创作的图案不能丢

  张秀娟在还没学会拿笔前就会拿剪刀了,一拿就是30多年。她的奶奶是当时村里有名的‘剪花娘子’,那是剪纸最出色的人才能得的称号。村里村外每天都有很多人请张奶奶剪纸,忙不过来的时候她就去当帮手,居然也没人看出蹊跷。

  “我们村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要想媳妇巧,请到张家找。”谈起“张家剪纸”当年的辉煌,张秀娟笑得一脸自豪,“以前的张家人,家家户户都剪纸。”

  在村里专门为张秀娟辟出的作品陈列室里,满满地挂着她的作品:婉约的红楼梦十二金钗,灵动的花鸟鱼虫,喜庆的吉祥图案,这些全是张家渡村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宝贝。

  “家族传统的剪纸花样有1000多种,失传了就可惜了。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整理前人的作品。”张秀娟告诉记者。

  原来,文化并不是文字和知识的堆砌物。村里一些上了岁数的老婆婆,字一个不认,但肚子里却有剪不完的花样。她们有自己生存的文化,有她们实现文化的方式——那是一种人对生命和谐的感受体验,是人内心里一种无形的精神存在——她们对一方水土的生存繁衍、喜怒哀乐、死亡诞生,通过手中的纸和剪刀表现出来。

  为了更好地再现前辈的作品,张秀娟常去请教姑姑,“姑姑眼睛不好使,不能剪了,但她对传统剪纸图案的理解比我深,那些莲花、如意花样的变体是怎样形成的,都是她教我的。不过在复制的同时,也会加入些自己的创意。”

  村里也一直把“张家剪纸”视为宝贝,不仅把村文化活动中心的两个房间腾出来让张秀娟搞创作,还计划注册“张家剪纸”品牌,让传统手艺走上产业化道路。去年,“张家剪纸”又被作为临海的文化奇葩列入“台州市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要把好苗子种回土里

  陈列室的隔壁是张秀娟的创作室,里面十几个孩子一手拿着剪刀,一手握着红纸,专心致志地剪着。张秀娟在一旁微笑地看着,他们都是她的希望。

  张秀娟现在是城西中学的劳技教师,主教剪纸。“刚到学校的时候,很多学生们对剪纸很陌生,传统的手艺就这么断了太可惜。”她申请了剪纸劳技课,专教学生剪纸,培养出许多好苗子,在临海市举办的现场纸艺大赛上,她的学生已经连续夺下了10个冠军。

  “许多孩子都很有天赋,苗子已经发芽,扔到水泥地上就死了,得种回土里去。”为了造就剪刀下的文化之树,张秀娟很执着。

  “孩子们很可爱,去家访的时候,他们家里的窗上、写字台上,自行车的三脚架上,都贴着纸花。还有一个学生把纸花贴在校服背上跑到我面前,说他是学校的活招牌。”看着学生们一个个爱上了剪纸,张秀娟很是欣慰。

  几年前,她又在村里办了一个幼儿园,培养起娃娃剪手来,还让自己的得意门生做老师,边教孩子边练剪纸。

  孩子的小脑袋里总是能蹦出许多奇妙的东西,也给张秀娟提供了许多灵感,“常常教着教着脑子里就形成了创作图案。只是感觉时间不够用,脑子里的很多花样都没能剪出来。”白天教剪纸,晚上搞创作,每天只睡5小时,这位剪纸艺人就这样一如既往地坚持着她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 C0001 剪纸在张家渡村
苗子已经发芽,得种回土里
2007-3-6 钱江晚报c00012007-03-0600025;48257178002CE173482572950038A10A;钱江晚报c00012007-03-06000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