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4版:人文·文化新闻
3  4  
PDF 版
· 里小将村: 书法是一种文化基因
· 上道地村:日出而作 日落练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3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上道地村:日出而作 日落练武
■本报撰稿 本报通讯员 梁柏清 陈益 本报记者 裴建林 本报见习记者 竺军伟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林云龙
  “快使用双截棍哼哼哈兮!快使用双截棍哼哼哈兮!习武之人切记仁者无敌!是谁在练太极风生水起!”这是曾经非常流行的周杰伦的歌曲《双截棍》,多少个心里有武侠梦的孩子从此认识武术,倾慕武术。

  武术,从平江不肖生的《霍元甲》到李小龙的《精武门》,再到现在电视、电影上充斥的武侠片,在人们的心目中,武术似乎就是流畅的飞檐走壁,就是血腥的生死决斗。其实,当你走进恬谧幽静的新昌县上道地村,看着村民们打着笨拙的“大洪拳”,使着有板有眼的“关公刀”,或许会对武术有一个重新的定义。

  强身健体 练武传统源远流长

  上道地村的武术承袭了南少林的拳宗,更多地继承了少林武功中的“降龙伏虎”的阳性,走的是刚烈勇猛的路子。这点可以从村民的虎虎生威的拳法和风生水起的棍法上看出端倪来。随处可见的年迈村民的稳健步伐和村里凹凸不平的练武堂地面,无不向人们展示着这里的武者扎实的基本功。

  为什么练武?这里的村民会异口同声地告诉你:强身健体。在这里,练武不是为了争强斗狠,也不是为了争名夺利。在这里,武者之间有时候会平心静气地聚在一起切磋武艺,但对村里“武林至尊”的名号,却没有人会感兴趣。正是这种日出而作,日落练武的传统,使得这个武术村几百年来很少为外人所知。

  村武术队队长王燕南告诉记者,上道地村现在有170户人家,村民有500多人,其中至少有150人会打拳。据村里的老人讲,村民习武从清朝雍正、乾隆帝开始,到咸丰帝的时候达到顶峰,那时候,村里基本上是人人会武,不管是黄发小儿,还是耄耋老者,都会打上一手精妙的拳法。

  一鸣惊人 国际大赛6金3银

  2004年,上道地村的一名年轻村民王永杰来到杭州,在九堡的一家服装厂打工。和别的工友不同,他在工作闲暇,总是喜欢来到钱江二桥下的小公园练练拳、使使棍。几次抓小偷的经历,让这名其貌不扬的小伙子的名声渐渐在工友内传开来,有不少人甚至跑到他练拳的地方,缠着他学武。

  2006年6月,王永杰从杭州武协得到一个消息:8月份,杭州市将举办第四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但是大赛不允许个人报名,必须组队参加。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王永杰就坐不住了,他立刻把这个消息带回了村里,并和师兄弟们商量着在村里找几个武师组队参加。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师兄弟们的赞同,乡政府和新昌县教体局的领导也很支持他们,并给他们解决了参赛费用。

  起初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比赛,谁知就是因为上道地村武术的地道、纯朴,虽然拳法、刀法等没有别的武术队那么耐看,但是原汁原味的少林功夫还是获得了大赛评委的青睐,在少林“大洪拳”、“小洪拳”、“上西算”等武术上打败日本、韩国、美国等国的“武林高手”,夺得了6金3银的好成绩。

  开花结果 少林密宗走向世界

  从国际比赛上披金戴银回来,使得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一下子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各地的媒体记者纷纷涌入这个林木苍翠的“武林桃源”探寻草根武学的奥秘,许多慕名而来的年轻人在这里静心钻研武学,台州、温州等地的很多老板不仅出资盛情邀请当地的舞狮队外出表演,而且还将自己的子女托付给村里的武者学武养德,记者闻讯赶到这里时,在杭州比武大赛上连夺数金的王焕千父子还在天台表演舞狮。

  每天吃过晚饭,村里的武者王杏灿都会抽出一个半小时来教自己的弟子学武,看自己稚嫩的弟子在挥汗如雨地扎着“四平马”,一次又一次重复着他传授的动作。

  他告诉记者,这个月19日在香港举行的第二届国际武术大奖赛组委会已经向村武术队发出了邀请,这几天他们正在办理出境手续。“我们村的武术队将要走向世界,在国际比武大赛上展现少林密宗的魅力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文化新闻 C0004 上道地村:日出而作 日落练武 ■本报撰稿 本报通讯员 梁柏清 陈益 本报记者 裴建林 本报见习记者 竺军伟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林云龙 2007-3-7 钱江晚报c00042007-03-070002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