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0版:每日新闻·现场
3  4  
PDF 版
· 三脚窑具
叫“羊角足”
· 昨日惊蛰
温州下雪
· 我的学生一个也不能少
· 青海男孩
复明有望
· 200克佛茶
8.3万成交
· 万米高空乘客惊魂
· 闲置年货
“换客”调剂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3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菜场里面找学生,挨家挨户劝学生,走街串巷寻学生
我的学生一个也不能少
  ■本报通讯员 郑旭辉 杨在秀

  本报驻宁波记者 陆毅

  

  本报讯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有了现实生活版。宁波东钱湖利民民工子弟学校校长陈士余,前几天再一次来到村里自办的集贸市场,寻找在这里帮父母摆摊卖菜的13岁女孩刘忠艳,她因为家境困难已经辍学整整一年了。在陈校长一再说服下,小艳的母亲终于同意让她回学校读书了。

  前天是开学的日子,刘忠艳也终于和其他同学一样,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走进了教室。“陈校长来了好几次,又给小艳减免了学费。我也想通了,要让孩子读书。以后工作都要有文化,孩子耽误不起啊。”小艳的母亲说,“哪怕自己再苦,也要供孩子们读书。”

  陈士余虽然只是一个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但是,为了不让一个学生辍学,他想尽了办法,跑断了双腿。

  教育好一个是一个

  像刘忠艳这样的孩子,在陈士余的学校里并不少,由于学生的父母基本都是打工的,家里的条件大多不好,幸亏有宁波当地爱心人士的帮助,捐赠一些学费,帮助特别困难的学生读书。昨天下午,陈士余又收到2400元的捐款。“我已经把这笔钱用在了刘忠艳这样特别困难的几个学生身上,他们起码这个学期可以安心读书了。”陈士余欣慰地说。

  军人出身的陈士余2003年就从老家安徽六安来到宁波东钱湖镇办学,在学校刚成立那会儿,为寻找到生源,陈士余靠双腿走遍了当地24个村子,光鞋子就磨破了两双,终于在开学的时候招到了83名学生。如今,利民民工子弟学校已经有700多名学生了。

  谈起当初办学校的动机,陈士余说:“我是一个退伍军人,对社会上那些整天泡在网吧、游戏厅里的孩子特别看不惯,想着这些孩子要是荒废了真是太可惜了。所以我才要办学校,把那些家里困难的孩子留在学校里受教育,教他们学好不要学坏,教育好一个是一个。”

  春节劝回7个孩子

  自从学校成立以来,每年春节陈士余都要为寻找辍学儿童奔忙,为此一直没能回老家过年。

  2004年,一名四川籍的学生因为在学校里犯了错误而离家出走。由于只知道这个孩子住在宁波下应镇胜利村,父母留的电话又打不通,陈校长和一名老师专程赶到胜利村,挨家挨户敲门去找,从下午4点一直找到凌晨3点才找到了孩子的父母,但孩子没有回家。

  “第二天,我又叫了11个学生和我一起到下应镇上去找。”陈士余回忆说:“最后终于在一个游戏机厅里找到了孩子,经过劝导,这个孩子又回到了学校。”孩子的父母很感激陈士余,但陈士余说:“既然他是我的学生,我就要对他负责,不能看着他学坏。”

  今年过年,陈士余又走街串巷说服了7个孩子的父母,让这些家庭困难的孩子重新回到了课堂上。交不起学费的,陈校长就帮他们联系帮扶。

  主动收留烧伤女孩

  如今,陈士余祖孙三代一家9口人都在东钱湖镇扎下根来,全心全意办民工学校,还经常给家里有困难的孩子减免学费。

  陈士余还向记者举了一个学校中很特别的例子。今年9岁的小梅由于在4岁那年不小心扑倒在了炉火里,脸被严重烧伤,两个耳朵烧没了,十个手指只剩下了四个。小梅到了上学的年龄,许多学校都拒绝收她。

  当绝望的父母准备放弃让女儿上学时,陈士余主动找到了陈家,表示自己的学校愿意收留小梅读书。现在,小梅学习成绩不错,不但写一手漂亮的字,而且已经和同学们打成了一片。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现场 A0010 我的学生一个也不能少 2007-3-7 48257178002CE17348257296003F6C7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