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2版:人文·文化新闻
3  4  
PDF 版
· 荷池村: 传统田歌回归 “农家乐”旅游品牌
· 洪溪村: 向全省农民发篮球英雄帖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7年3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洪溪村: 向全省农民发篮球英雄帖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张瑜 本报见习记者 郑琳 本版摄影 周广利
  一支普通的村篮球队要向全省农民篮球队挑战。这是篮球文化村——嘉善洪溪村今年的计划之一。3月2日下午,嘉善县洪溪镇洪溪村篮球场,身穿各色球衣的队员们正打着练习赛,过人、上篮、抢篮板、盖帽……娴熟的动作俨然有着职业球员的风范。

  “喏,那个孩子是我们镇现在最强的后卫。”洪溪村支部书记陈俐勤指着一个满脸青春痘的小个子球员对记者说,“别看他个子小,比赛的时候能抢篮板呢!他今年才18岁,在嘉善中专是全校女生的偶像。”“还有那个在和年轻人抢篮板球的吕瑞泉,今年都58岁了,但打起球来一点都不输给年轻人。”

  陈俐勤一边专注地看着队员们打球,一边自豪地向记者介绍着洪溪村的篮球文化。在这里,看篮球赛几乎已经成为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息日,尤其是黄金周期间,如果没有篮球赛可看,老百姓可是要到村干部那里去“抗议”的。洪溪镇镇干部卜国强就记得很清楚:“2001年国庆节的时候,因为领导班子都是新上任的,不知道这个传统,十月一日晚上没安排球赛,结果遭来村民们的牢骚。最后不得不把下午刚比赛过的球队再请出来,打完一场表演赛,大伙儿看够喊够了,才满足地回家。”

  让洪溪人骄傲的“篮球外交”

  洪溪村的篮球文化,始于1968年洪溪公社篮球队的成立,从那以后,洪溪篮球得到迅速发展。据吕瑞泉回忆,上世纪70年代,洪溪篮球发展到一个高峰,当地球迷的年龄从8岁到80岁,男人几乎个个能打球;每场比赛,家家户户都有人去看球。

  而那个让洪溪人津津乐道了几十年的“五吨胜万吨”的篮球外交故事,就发生在洪溪篮球最辉煌的1972年,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就是现在镇篮球队教练吕瑞泉。

  那次,吕瑞泉和他的三个兄弟还有一个侄子摇着载重五吨的小船,想到上海的大工厂厂区,里割点青草。一群农民人生地不熟,想进入上海大工厂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怎么办呢?正好,上海重型机械厂在举行篮球比赛,五个人想,这是个好机会呀,打场篮球混个交情,说不定就能被允许进厂区割草了。于是,在重型机械厂12000名工人的呐喊声中,这五个衣衫褴褛、脚踩破布鞋的“乡下佬”,用一个挑后场球快攻开场,一下技惊四座,继而一路遥遥领先,最终将趾高气昂的主场球队打得落花流水。第二天,洪家滩五兄弟又用一场更富外交技巧、先赢后输的比赛赢得了他们的酬劳——三船鲜嫩的青草!

  今年,洪溪人要广发英雄帖

  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低迷后,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篮球在洪溪村又开始了其辉煌的历程。

  现在,镇篮球队每周固定训练三次;每年镇里11个村要举行两次镇级联赛;每个村还要举行“社级”联赛,这堪称是全世界级别最小的篮球联赛了。今年,洪溪村还有一个更为“宏大”的计划——举行全省村级农民篮球擂台赛,向全省农民广发英雄帖。欢迎任何一个村的篮球队过来挑战,洪溪村管吃管住,如果赢了,还奖励对方5000元现金。条件就一个:不许请外援。“不过,这5000元奖金可不容易拿哦,我们这里,别说是打篮球的,就连看篮球的水平都相当不错。”卜国强笑着说。

  男人们打球、看球,女人们也没闲着。洪溪村现在拥有一支妈妈级的“篮球宝贝”队伍,比赛的开场前和中场休息时,这支20人组成的腰鼓拉拉队,就会穿着橙黄色运动服,在球场上舞动着火红的腰鼓棒,为篮球队员们加油助威。比起NBA的性感靓妹们,洪溪本土的“篮球宝贝”们别有一番“辣”味儿!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文化新闻 D0002 洪溪村: 向全省农民发篮球英雄帖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张瑜 本报见习记者 郑琳 本版摄影 周广利 2007-3-8 钱江晚报d00022007-03-080000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