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3版:每日新闻·亲历
3  4  
PDF 版
· 背着孩子
上学堂
· 救伤还是追逃
巡警做了选择
· 理发店爆炸
一民警受伤
· 保安帮忙受伤
应该属于工伤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3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背着孩子
上学堂

宁波一社区开办外来女性扫盲班
■本报通讯员 毛信意 王业 本报驻宁波记者 陆毅
  “以前家里穷,读不起书,现在好了,有居委会的大姐帮我们,我们终于能读书了。这是我第一次进教室读书。”这几天,家住宁波江北区孔浦二村的四川籍外来妇女胡琼英背着只有7个月大的孩子,走进了社区居委会为外来女性开办的“文化课堂”,聚精会神地跟老师学认字。

  在这个“特殊课堂”上课的共有24名外来女性,她们都住在这个社区,她们的丈夫白天都外出打工。在课堂上,有8名“学生”或背或抱自己的小孩,呀呀学语的孩子们让这个特殊的课堂显得格外热闹。

  她们连名字都不会写

  在孔浦二村社区里,90%以上的住户都是租住在这里的民工家庭。这些家庭的丈夫白天大多外出打工挣钱,留下了大批的妻子带着孩子在家里无所事事。

  社区居委会的薛主任说,为了帮助这些外来女性就业,也为了解决这些家庭的一些实际生活困难,社区特意联系了一些外贸服装,让这些呆在家里的女性剪服装上的线头。然而,在给这些女性发工钱的时候,社区干部惊讶地发现,很多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当时,她们很多人不仅连自己的名字不会写,甚至连1、2、3这些简单的阿拉伯数字都不会写。不认字不会写字,这个世界对她们来说是一片茫然,这对她们今后生存技能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所以,社区觉得应该让她们学点基本的文化知识,这对她们个人和家庭来说都是件好事。”薛主任说。

  于是,社区决定给这些不识字的妇女开办文化课堂,教她们认字。现在,这些外来女性学的还只是一些如“人、口、手、耳、日、月”这样的简单日常用字,日后老师们还要逐步教给她们一些日常交往礼仪、卫生保健和法律常识等等。

  我会认公交站牌了

  记者在社区居委会里碰到了一位在“特殊课堂”学习的外来女性,她叫邬再娣,和丈夫来宁波打工已经10多年,唯一的女儿也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邬再娣说:“女儿慢慢大了,我想出去找份工作挣点钱,可是我从来没有上过学,不认字,没有文化,工作一直找不到。平时在家里就是洗洗衣服、买菜烧饭,我又不会看书看报纸,没事时就和邻居聊聊闲天,时间长了就觉得无聊了。”

  “居委会办起课堂后,社区里的大姐叫我来上课,我觉得自己这么大岁数了还去学认字,很难为情,老公和女儿都很支持我,我就来了。”邬再娣高兴地说:“我第一次上完课回家,女儿高兴地说:‘妈妈也上学了,我也可以教妈妈了。’现在我回家也和女儿一起写字,两个人还经常比一下谁的字写得漂亮呢。”邬再娣说。

  在社区文化课堂里学了一段时间,邬再娣再也不怕乘车上街了。以前,她根本不认识站牌,不知道自己该在哪里下车。“认字以后,我去宁波市区坐公交车,知道该坐什么车,坐到哪一站。”邬再娣说。

  更好地做新宁波人

  目前,给这些外来女性上课的是社区干部。薛主任表示,以后社区里会每周给这些女性开三节课,也会请一些退休教师、宁波大学的志愿者来给她们上课。

  “她们在我们的社区里生活,我们就是一家人。通过我们的努力,力所能及帮助她们更好地在宁波生活,更好地做一个新宁波人,我们从心里感到高兴。”薛主任笑着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亲历 A0013 背着孩子
上学堂
■本报通讯员 毛信意 王业 本报驻宁波记者 陆毅 2007-3-8 钱江晚报a00132007-03-0800017;48257178002CE173482572970044186B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