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前,看着刚出生的儿子,家住嘉兴市区的吴冬英兴奋地掏出刚从上海买来的一本宝宝录,替儿子写下了生平第一篇日记:“我有了个小儿子,名字叫亮亮,1984年6月13日15时20分出生在嘉兴妇保医院,体重1600克,身体小,脸蛋黑黑的……”
原本想等孩子10岁时,儿子能自己把日记续写下去,可亮亮两岁时,一次意外不仅使他失去了听力,智力也逐渐退化。虽然母亲的梦想破碎了,但是,日记却依然一天天坚持写下去,里面点点滴滴,记着母亲的爱与艰辛、梦与坚持。日记里的每一个字,都是母亲对儿子说的心里话。直到今天,吴冬英依然相信:只要坚持替儿子写日记,奇迹总会降临。总有一天,儿子看了日记,会明白他生命中的每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本报通讯员 吴晓宇 本报驻嘉兴记者 沈蒙和
两岁时用药过量
了解吴冬英的人都为她那份真挚的母爱而感动,可她却摇摇头:“我不是个合格的母亲,要是能细心点就好了。”因为自己怀孕时在上班途中摔了一跤,使亮亮成了早产儿,体质偏弱,这是吴冬英觉得最对不起儿子的地方,所以她对儿子的每一步成长都格外喜悦。
“两个月,会微笑,能发出和谐的喉音。”
“六个月了,亮亮能发出简单的音节啦。”
“一岁半了,他会爬扶梯、骑小自行车。”
……
日记的字里行间都透着温馨的气息,那本宝宝录很快就记完了,吴冬英就换成工作笔记本继续写。
那次让吴冬英刻骨铭心的意外发生在亮亮两周岁的时候。“他爸爸带他去乡下奶奶家玩,亮亮肚子不舒服,就带他去乡村诊所看病,没想到打庆大霉素过量了……”回忆往事,吴冬英的眼泪会止不住地流下来。
除了耳聋智力也低下
在之后的两年里,吴冬英夫妇都没有觉察出儿子的异常,直到亮亮去上幼儿园时,吴冬英才渐渐发觉儿子不太对劲。“他很少说话,也很少和小朋友玩,老师叫他上课坐好,他都不听。他爸爸把他带到医院一查,问题出来了,是中毒性耳聋。”吴冬英在日记里写道。
为了给亮亮治病,夫妻俩到处求医。1989年4月17日,亮亮和爸爸到外地治病,只剩下吴冬英在嘉兴,因为她必须工作给儿子赚医药费。在夜深人静的夜晚,她挂念着远方的儿子,她含着泪在日记中写道:
“很冷清又凄凉,妈妈离亮亮很远,但耳朵里时常听到亮亮的哭声。望苍天有眼,让亮亮的耳朵好起来,能跟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然而噩梦并没有就此结束,亮亮七八岁时,夫妻俩试图送他到聋哑学校读书,却遭到拒绝,因为亮亮除了耳聋以外,智力也不正常。经过检查,医生证实,亮亮得了自闭症,大脑发育不正常。
妈妈不会泄气
眼泪流了一夜又一夜,但是凭着母爱,吴冬英还是挺了过来。她在日记中这样对儿子说:
“今天,妈妈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是说一个美国的电影明星,他在15岁前是个呆子,后来却变成了有头脑的明星。妈妈受到了启发,想亮亮有一天也许也会出现奇迹,妈妈不泄气,用妈妈的爱来保护亮亮战胜苦难。”
吴冬英是这么写也是这么做的。在晴朗的日子里,她常会带亮亮上街逛。“他耳朵听不见,只能让他用眼睛多看看周围的世界。”“难道你不怕路人异样的目光?”记者问。吴冬英不假思索地回答:“为了儿子我不怕,而且我相信这个世上总是好人多。昨天我和亮亮上街时,他羊痫疯发作,还是一位看门的大爷主动让我们上他的三轮车,送我们去医院。”
希望照亮每一天
23年过去了,亮亮的智力依然停留在幼儿时期,但写在吴冬英脸上的,大多数都是期待的笑容。每天晚上,照顾儿子睡着后,吴冬英会习惯性地拿出日记本,为儿子记录这一天发生的事情。那一摞高高的日记本,是亮亮23年人生的记录。
摸着这些泛黄的日记本,吴冬英幸福地微笑着:“现在科技那么发达,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我相信我的亮亮会等到那一天,从他混沌的世界里走出来。那时,我会教他认字,让他看这些日记,让他自己再接着写下去。愿和我有类似经历的母亲也能抱有这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