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5版:每日新闻·现场
3  4  
PDF 版
· 茶山上来了生面孔
· 【8:03·真的是葛优哎】
· 果然,杭州人最关心
· “天天3·15”开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3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茶山上来了生面孔
昨日,本报数十位读者当了回西湖茶农
  ■本报记者 杨晓政

  

  本报讯 当一回西湖边的茶农,采一篓碧绿碧绿的青叶儿,喝一杯明前龙井,带一小罐儿免费的明前新茶回家。昨天,本报邀请10位市民上翁家山村采茶,没想到热情的读者们拖家带口,组了个“亲子春游团”。

  采茶体验

  从娃娃抓起

  “我们带儿子见识一下茶叶生产的全过程。”从动物园一路上山,董女士和丈夫带着4岁的儿子步行40分钟来到了翁家山顶,找到翁家山村106号老王家:“这一路是闻着茶香上来的,可真没白走。”

  4岁的曹雨铭嫌骑爸爸肩上离茶树太远,想来个亲密接触,一定要下地,可他才1米左右,还没茶树高,下来走了几步发现进了“迷宫”,害怕起来,直嚷嚷着要找爸爸。

  家住三里亭的胡月钦一口气把老公、孩子父母都带上了山:“我奶奶94岁了,也嚷嚷着要来采茶呢!想想乘两小时的公交车太累,才被我们劝下了。”

  30多个人一钻进茶地里,再加上七八位采茶工,把个茶园点缀得色彩缤纷,格外热闹。茶山小径上本来游客就多,见到嘻嘻哈哈的采茶读者们,游客们纷纷举起相机“咔嚓”“咔嚓”地抓拍起来。

  高手藏民间

  茶乡知青重温旧梦

  “呶,叶包芯,芯超叶,才是好茶,这茶叫雀舌,又叫旗枪。”70岁的卢老师年轻时是翻译,常带国外游人参观茶园,还没等老王点拨采茶手艺,她就说起了行话,“知道些,可真正背起茶篓当回采茶工,可是第一次。”

  “现学现卖”的采茶工们差不多都是一个动作:一只手把住茶树枝,一只手小心翼翼地摘青叶。几位年轻的姑娘还把茶篓当成了小坤包,斜挎起来挡在胸前——那哪还看得见茶叶呀!看得旁边那七八位正宗采茶女偷着乐。

  真正的高手是杭州人管阿姨和福建人黄阿姨。“30多年前,我是知青,在留下杨家牌楼的茶农家里住了不少时日,天天当采茶女。”“我在家乡采的都是大叶子的乌龙茶,没有你们的龙井茶香啊!”

  这两位大妈采起茶来可都是左右开弓,十分熟练,茶篓里的青叶儿迅速增加,管大妈还说:“不过瘾不过瘾,能摘的青叶儿不多,影响了速度。能不能过两天再来一回?”

  30多位读者

  多了门茶乡亲戚

  下了山,读者们到老王家品了品刚出锅的新茶,就争着要向老王买“正宗的明前龙井”。

  “都被预定啦,要等到3月下旬了!”老王意外地交了“茶友”,读者们则多了门茶乡亲戚。

  30多个人在老王家里喝了茶,摸了摸炒茶锅子,还把老王家三层楼300多个平方米的房子参观了个遍,伢儿们则满头大汗跑进跑出,乐得不行。

  “以后我们就当你是亲戚,还要来你家玩的!”“啥时来都欢迎!”客人要走,热情的王大妈走了两站山路,直把他们送到龙井。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现场 A0005 茶山上来了生面孔 2007-3-12 48257178002CE17348257298003783AB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