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古村落西递、宏村背倚秀美青山,清流抱村穿户,那里有着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还有美丽的景色与古朴的民风,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类似这样的古村落,国内还有很多,不少驴友族在假日里总喜欢带上背包,开进偏僻的小镇,走进幽静的小村,寻觅那份古老的神秘。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美丽的村落。前段时间,杭州市规划局委托浙江省古建筑设计院做了一份调查,对萧山和余杭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一次地毯式搜索,找出历史街区、村落一共有56处。记者近日进行了探访。
余杭仓前老街
隔着百米
就像隔了半世纪
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我们在仓前镇的一条仓兴街旁拐进了仓前老街,现名为仓前塘路。
老街很荒凉,很多房门都是紧闭着的,房子的门面大多由很多块又长又窄的门板拼成,是早期的门面房。好不容易看到了一户人家大敞着门,里面坐了两三位老人。满屋的鞋子和脸盆告诉我们原来是修鞋和修脸盆的作坊。
仓前老街上最出名的建筑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章太炎故居,这幢晚清木结构的临街建筑是章太炎的出生地,他在此度过了22个春秋,房子三间四进一弄,无论是“扶雅堂”的漏窗,还是后屋的“牛腿”,抑或是正厅的木饰,雕嵌镶饰技艺精湛,集清代木雕精华之所在。老房子至今保存完好,还设有专人看管。
除此之外,在仓前塘路43、44号,还保留了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涉案点“爱仁堂药店”的旧址。当年小白菜就是在这家药店买的毒药。现在药店早已不在。
越往东走,人气逐渐地旺起来,也越能感受到运河的痕迹。这里的河埠头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如今还有人在这里洗衣服。一些空房的墙角,靠着积了灰的木船。很多门面上设置的雨篷也尚完好。当地人称这个雨篷叫凉亭,他们说当时老街上的每户人家几乎都造这样的凉亭,下雨天过街就不用带雨伞。
临安仓以前是南宋建都时候的粮仓。“仓库从我家算起几十米长的门面,大得很。杭州的粮食在这里汇总,用水路运往各地。”今年74岁的谢炳炎从一出生就住在仓前塘路,颇让他得意的是,他家的位置就是临安仓旧址。
“20年前的老街热闹地很,豆腐坊木佬佬多。就这近10年,后面有了新大街,建了新房子,住在这里的人要么住到新大街,要么到余杭去了,这里就慢慢变冷清,房子差不多都空了。”谢炳炎说,这里唯一没变的就是端午节时的龙舟赛,端午节那天从各个村里来的龙舟会经过他家门前,到前面的大桥处集合。
记者感悟
正如谢炳炎老先生所说,这二三十年间,老街逐渐地衰退着,它和与之平行的仓兴街只离了百米,但看着今天老街的萧条和新大街的兴旺,仿佛能看到这里几十年的历史变迁,简直就是活生生的历史像册,让我们在这百米之遥穿越了半世纪的时空。
萧山楼英村
走入村落
犹如进了迷魂阵
萧山楼塔镇离杭州城区较远,我们开车足足行驶了一个多小时,穿过一个名为“楼塔镇”的牌坊,再沿着镇里的州口溪往前,就能看见一座新建的桥,楼英村就在楼塔镇的中心。
楼英村由楼一村、楼四村和林场村合并而成,现有居民800余户、2600余人,“村里80%以上的人家都姓楼。”村书记楼法明对我们说,这个村就是因楼氏家族聚居而形成,至今楼英村楼氏家族已经传至38代,村里仍然保留着楼氏宗祠上中下三间呢。
在楼书记的引领下,我们开始了探访。杨树弄、前溪弄、义仓弄、张家弄、中祠弄……村里有无数的小巷小弄,纵横交错,甚至令人眩晕。
因为在我们这些外乡人的眼里,每一条弄看起来都差不多,每一条弄中的房子乍看起来也都有点像,怪不得村里人都说外面的人进来肯定要迷路,如果不一路问过去,估计走到天黑也找不到想去的门牌号。
高大的马头墙、灰白的屋壁,宗族祠堂、牌坊。走进民居,砖雕、石雕、木雕满眼皆是,天井、花园、漏窗、房梁,处处展示着精心的设计与精美的手艺。
在楼英村里,这样的老房子真不少,“小时候我就在这念的书,对面那间也去念过。”楼书记指着其中两座大房子告诉我们,那时候没有固定的学堂,就是在房子的中厅读书。
沿着小弄堂路过一排排屋子,你会发现老房子的地基大都是以鹅卵石铺就,砌得很高,将近一米。“这和楼英村的地理位置有关,周围都是山,村旁又有溪,古代人就从溪上运来鹅卵石,从当时来说,这样建的地基比较牢固。”
记者感悟
尽管这里几乎每一幢老房子都能找到历史,但是在这些房子里看到更多的是残缺。木雕的窗户少了一扇,三进的大屋少了一进;屋子的一半被风刮倒了,重新砌的石灰墙与老墙门十分不协调。
老房子里的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都不太好,排水基本是沿用天井内部的自然渗水,洗衣做饭都在天井里,“现在外来租住户越来越多了。”往往,一个门里住着好几户人家,再搭一间出来住的情况也不少,让人感觉和周围很不和谐。
钱塘江海塘
修筑于杭州的海塘,主要是钱塘江北岸的海塘:西起转塘镇狮子口村、经梵村、闸口、南星桥、碑亭边,再沿秋涛路、杭海路一直到九堡、乔司,并与海宁段相接。
与都江堰、京杭大运河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的明清鱼鳞大海塘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了。由于江道变迁和治江围垦,大部分退居二线。目前,海塘大多已经掩埋地下,只有在转塘、九堡、萧山、乔司与海宁交界处还能在地面上看到一些遗迹。要说稍微清晰点的,那么可能要数乔司镇老街的南面的那一段了。
杭州人是到明代才探索出来鱼鳞式石塘这种成熟技术,到清乾隆末年,历时250年,沿着钱塘江终于建立起280公里坚实的鱼鳞大海塘,在世界海塘建筑史上被认为是一项杰出的创造。
它的建筑十分的精巧:塘基用5米多长的粗木料打成“马牙桩”、“梅花桩”等不同类型的桩。塘底垒石18层至23层不等,均用上千斤重条石逐层上叠,犹如鱼鳞,故此得名。每块条石之间,用糯米浆拌石灰砌连,再用铁锔扣榫。
九曲岭上古村落
余杭区中泰乡南峰村,当地居民称之为“空壳村”,村民都已陆续离开,现在方圆100多亩的村落,只剩下了9户人家。
“空壳村”坐落在一座山的山顶,村子后面是大片的茶园。据村民回忆九曲岭上过去有百来户人家,五六百人。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村民居住在山上生活不方便,于是,从上世纪80年代起,逐渐有村民往山下移居,居民日渐稀少,所以形成“空壳村”。
因为路偏,车路不通,上山必须步行,沿着碎石拼成的小路行走就可到达。村口7棵参天的银杏树每年秋天的时候满枝的金叶随风飘落,那风景煞是好看,走进村落就像来到了世外桃源一样,青山翠竹碧水倒映着一隅蓝天,村中安静极了,只有微风轻扫竹叶的声音。
民居房顶均盖小土瓦,外墙用灰黑色岩碎石砌筑,建筑年份均在五六十年以上,具有典型的山村民居特色,至今还保持着古村落的原始风貌。九曲岭上夕阳西下、炊烟缭绕、老牛缓步、牧童晚归的原始山村风貌,非常的幽静和迷人。
沿着文一西路一直往西直至与临安的交界处,或是走杭新景高速至临安青山湖口下再往回走,这个村落就在02省道边。
记者手记
赶快为它们定制护身符
从我们的走访的情况来看,这些历史遗存大多分布在一些地处边远,交通不是十分便利、经济不十分发达的乡镇、农村,以晚清、民国年间的遗迹为主。让我们感到担忧的是,这些历史遗存保存状况普遍都不太好,村落中街、巷、弄的结构还在,建筑破损却很严重。老房子有些因为残破,被住在那里的居民“改头换脸”了;有些经历太多风雨,已经坍塌了;还有些因为没人住,被废弃或是湮没在杂草中。
城市改造、乡村建设的速度是惊人的。这些够不上文物保护资格,又暂时没有任何法规保护的老街、古村何去何从?它们是被推倒重建,淹没在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中?还是被旅游公司相中,开发成新景点?目前我们不得而知。但有关部门进行的这一次普查,似乎已经意味着它们已经被政府注视了。
杭州市规划局总规划师刘晓东说,“历史文化资源不可再生,一旦破坏,就是永远的遗憾。”目前我们通过对整个杭州地区的文物普查,只是发现了它们。接下去,拯救是迫在眉睫的事。为它们量身定制一张护身符,制定法律法规保护它们。然后再考虑如何合理利用它们,适当地开发它们的旅游价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