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大会堂前的步步回望,到代表团驻地前依依不舍的合影,来自浙江的85名代表走进本届人代会的最后一年的履职历程。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幕会后,浙江团的代表用亲身感受述说5年来各自的履职经历。
宗庆后(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光荣、责任与提升
从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到五次会议,我一共提交各类议案和建议30多件,参与的议案就更多了。
在2006年的人代会上,有一件事让我终身难忘。温家宝总理来浙江团听取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我向总理反映,十一五规划可能会限制沿海地区尤其是浙江地区的发展。总理当即让发改委主任马凯到浙江代表团征求意见。第二天,发改委发改司司长又专程到浙江代表团驻地,进一步听取了意见。
《非公经济36条》的出台,使我们民营企业如沐春风。但政策实施一年来,感到落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民营经济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限制。我在十届人代四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制定实施细则、加快落实“非公经济36条”的建议》,提出废除与36条规定有冲突的文件,要求相关部门制定实施细则。国家发改委对这一建议非常重视,很快作出具体部署。
弹指一挥间,五年过去了。与刚刚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时相比,视野更开阔了,思考问题的立足点更高了,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用六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光荣、责任与提升”。
汪晓村(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诚惶诚恐”的五年
记得2003年在外地出差时,接到了单位来的电话,告诉我当选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当时最大的感受是兴奋,荣耀。但接下来的五年,越来越觉得“沉重”。为什么“沉重”?一是因为身为人民代表,我感觉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二来可能因为我本身从事教育工作,惯于理性思考,因此对现实的反思得越多,就越觉得“沉重”。可以说,这五年的代表经历,我一直是抱着一种“诚惶诚恐”的心态度过的。
我身处高校,能与我们的青年一代“零距离”接触,与他们保持“同频率”跳动,感受聆听他们对于我们的国家,关于政治体制、经济社会发展的心声和理想,我觉得,那就是时代的脉搏。因此几年来,我才能不断提出一些高质量、取得良好效果的议案建议,比如就业、大运河保护、环境保护突发应急机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等。
周晓光(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新光饰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有一个“智囊团”
2003年,当我第一次出席全国人代会时,自己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别的代表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能有理有据地提出问题、发表见解,而我却不能;别的代表能向大会提交一个个议案和建议,而我却没能领衔提交议案。那次人代会,我当了一回“哑巴”代表。
那次会议以后,我开始认真地学习,积极参加人大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向其他人大代表学习,向专业人士请教。2004年我设立了选民联络工作室,开通代表热线,并请退休老同志组成我的“高参团”……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社情民意。
第二年,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我这个“哑巴”就开口了:从履职第一年提交5份议案没有一份被采纳,到第二年由我领衔向大会提交了17个议案,有7个被采纳,提交的建议有30个;到今年提交20多份议案,全部被采纳。在审议各种报告时,我多次作了发言。
姚克(第八至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
目光投向社会的最深处
在15年的人大代表履职生涯中,我强烈地感受到,代表讲话的分量越来越重了,对热点、焦点的关注得到政府的重视。
代表来自各行各业,但我们不能仅专注本行业。代表要为百姓讲话,一定要关注社会,把目光投向社会的最深处。
1997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我提出的“流动医院”的想法得到了代表们的支持,与会的企业家们共捐款70万元,回杭后又有公司赞助50万元,终于建起了国内首家“流动眼科医院”。在巡回行医时,我发现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医疗状况还不尽人意,发现农民失地问题,2003年提出建议制定法律保护失地农民,呼吁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保、医疗保险范畴。这个建议非常受关注。 我提出的“确保农村公共卫生费投入,高度重视农村公益卫生服务”的议案、“关于要求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卫生法”等多项议案,以及建议对器官捐献进行立法的议案,得到众多代表的赞同,并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
本报记者 董碧辉 俞力培
胡 巍 陈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