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5版:每日新闻·现场
3  4  
PDF 版
· 贴沙河畔
· “拉兹”们为何拒援手
· 羊肝有“内容”
· 交法管用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3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无名流浪者桥下悄然离世,救助站里却空着大部分床位,本报记者调查——
“拉兹”们为何拒援手
■本报记者 徐建国
  ■本报记者 徐建国

  印度电影《大篷车》里流浪汉“拉兹”的生活丰富多彩,可现实中的“拉兹”们,拥有更多的却是窘迫。3月14日下午,杭州汽车东站前立交桥下,一无名流浪男子被发现死在这里。没人知道他的确切死因,也没人知道他离开这个世界的准确时间(详见本报3月15日A8版)。他的死去,在让人们唏嘘的同时,也让人们再一次将目光投向流浪者这一特殊群体。

  流浪者是目前社会无法回避的存在。如何使流浪者感受到社会的关爱,考验着社会对生命的关怀和智慧。这几天,记者多次到天桥下、车站前等流浪汉比较多的地方调查,走近了这个特殊的群体,并记录下他们的生存状态。

  新闻调查

  救助站里的皇甫——

  他们接纳了

  落魄的我

  在没进救助站之前,皇甫的心情很复杂。尽管进救助站的想法有时候也会在他落魄的时候冒上心头,但总被诸如自尊、面子之类的词生生压回去。再者,他不知道救助站里的生活到底是怎样,他因此忐忑不安。

  3月16日下午,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和一群刚被救助不久的流浪汉们一起吃饭。他边吃边告诉记者,饭菜都还行。

  皇甫是河南商丘人,以前做过数控车工。3月初,他带着800元来杭州找工,本以为马上能有落脚点,但由于他的身份证有误,好几个用工单位都拒绝接纳他。一时找不到工作的皇甫想继续试试运气,为了节省开支,他晚上睡在杭州火车站,白天找工作,用两三块钱的面条打发一日三餐。

  即便如此,皇甫还是很快用光了所有的钱。在杭州举目无亲的他看到了救助站的求救电话和地址。“来之前,我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帮我。”皇甫海涛说。

  但到了救助站后,他感觉心里踏实了。这儿有整洁的被单,有香喷喷的米饭,还可以洗热水澡。“我在杭州过了最幸福的一天。”说这话的时候,皇甫笑了,他说被救助并不因此就丢了自尊,他这么跟记者说:“连英雄都有落魄的时候,你说是不是?”

  当天,救助站为皇甫买好了回商丘的火车票,他说他准备回老家办好身份证以后再来杭州找工作。

  街头流浪汉老胡——

  进了救助站

  不自由、没钱赚

  这些天,记者接触了不少流浪者,在车站、在立交桥下、在大型商店门口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

  这两天,都是阴雨绵绵,走在街头会觉得冷飕飕的。3月16日傍晚,记者在某银行门口的角落见到了流浪9年、今年已56岁的流浪者胡某。胡某头发油腻,牙齿发黄,当时他用被子裹着全身正吃着捡来的饭菜。

  见到记者时,胡某倒是兴致很高。他说,中午他一般到环北市场捡别人吃剩的饭来吃,晚上就到工联捡,运气好的话,还能捡到老酒喝。“如果白天不下雨,我一般会到处转转,捡点塑料瓶卖钱。”

  “一个人在杭州孤苦伶仃,为什么不去救助站寻求帮助啊?”记者问。

  “自由惯了,那种地方我呆不住。”胡某说:“况且救助站又不发钱,不能呆一辈子。说不准进去以后,就把我送回家了。我可不想回家,我得想办法赚钱讨生活。”

  “那万一生病了怎么办呢?”

  问到这里,胡某显得有些茫然,他不自觉地用手裹了裹身上的被子。“没生过什么大病。”停顿了片刻,胡某说,真要那样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在环城北路中河立交桥下,也生活着几个流浪汉。记者讲起汽车东站前那个流浪汉的不幸遭遇,他们听了之后都没说什么话。沉默了一会儿,一个人开口了:“我们都会互相照应的,应该不会出那样的事。”

  而问到为什么不愿去救助站,他给出的理由也跟老胡一样,一,进站就不自由了,二,在外可以赚到钱。

  新闻纵深

  救助站空着大部分床位

  虽然救助站能给流浪者带去家的温馨,但是很多流浪者仍不愿接受救助——昨天,记者在杭州救助站采访时发现,当时站里共接纳了24名流浪者,而救助站准备的床铺多达200多张。城市流浪者居无定所与救助站空置的床位,形成了矛盾。这情况在全国其他城市也存在。

  “对于流浪者的管理,有时我们也显得束手无策。”昨天,杭州救助管理站副站长赖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倒苦水。

  赖勤告诉记者,流浪汉胡某所说的“不自由、要赚钱”代表了不愿进救助站的群体心态,还有部分人则是因为“好面子”。

  “我们当然不希望看到流浪者死于街头,也不希望他们成为社会治安的隐患。”赖勤说,我们很想帮助他们,但对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地管理还需要寻找更为妥当的方式。

  据介绍,从2003年起,救助站的职能定位已经从收容遣送转为救助管理,实行“自愿和无偿救助”的原则。“我们没办法强制带他们来救助站,也无法强制遣送。”

  赖勤说,不了解“自愿”的含义也是造成很多流浪者在遭遇困难时不愿意来救助站的重要原因之一。“流浪者可以选择自愿来或者不来。”赖勤解释说,但同时在进来以后他们也可以根据自愿选择离开还是被遣送,当然我们也会根据他们自食其力的能力进行判断。

  在目前的现状下,救助站已经在尽最大的努力维护流浪者的权益,关爱他们的生活。比如他们每周都会上街巡查,开展劝导工作,严寒或者酷暑时,他们还会送上御寒衣服或者降温消暑的饮料药品等。

  新闻附件

  流浪人员

  求助方式

  据介绍,流浪者遇困难欲向救助站求助时,主要可以通过四种方式:

  一是拨打110,由派出所直接护送或送至各城区护送小分队后送往救助站。

  二是民警或市民引导,告知前往路线。

  三是救助站人员在街头开展劝导工作期间,征得流浪者同意后直接带回救助站。

  四是可以拨打救助站的热线电话85227658,另外救助站在车站码头等地都醒目地设有引导牌,上面写有救助站电话、地址及乘车路线等等。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现场 A0005 “拉兹”们为何拒援手 ■本报记者 徐建国 2007-3-19 48257178002CE173482572A1002BE51E;钱江晚报a00052007-03-1900033;钱江晚报a00052007-03-1900030;钱江晚报a00052007-03-1900021;钱江晚报a00052007-03-1900003;钱江晚报a00052007-03-1900020;钱江晚报a00052007-03-1900031;钱江晚报a00052007-03-1900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