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15版:新知·互联新闻
3  4  
PDF 版
· 播客金玉米
迷失在“单位”里
· 小编开场白 (代约稿信)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3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播客金玉米
迷失在“单位”里

  “你是一座桥吗?”一份关于翻译博客的在线调查问卷如是发问。

  当博客成为一座桥,成为告诉不同国度陌生网友另一种文化面貌的形式,这个博客,就成为英语里所说的“桥博客”(Bridge Blog)。

  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波克曼网络与社会研究中心”(Berkman Center for Internet and Society)支持建设的“全球之声”(Global Voices)站点上,汇集了北美和西欧之外的各国众多“桥博客”。

  而在“全球之声”罗列的中国“桥博客”里,英语博客“单位(danwei.org,“danwei”即“单位”的拼音)”可谓是“示范单位”——它主要向英语世界介绍中国的媒体、文化状况,主要侧重文化方面的“单位”,不仅是文字博客,还提供原创的视频、音频文件。

  单位,一个南非人的乌托邦

  “单位”带头的“同志”叫Jeremy,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南非人,中国名字叫金玉米——这个洋溢着乡土气息的中文名取自他的姓,Jeremy的谐音。

  他生于1970年代,1995年来到北京,曾从事培训教师、杂志编辑、创刊人、创意总监等多种职业,现以合伙人身份供职于唯准广告,专注于以视频形式发现和记录北京。

  他说:“中国人原来人人都有一个单位,单位会负责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切,甚至爱情,像一个小乌托邦。我是一个外国人,不可能有单位,但我也想要这样一个乌托邦式的东西,于是自己造了一个。”

  一口京味汉语的金玉米,在12年前以为中国人都还穿着中山装。那时,他在开普敦的大学获得欧洲文学学士学位,又去伦敦住了一年,一心想来中国呆一阵子,“看看一个没有西方化的国家”。

  飞机降落,金玉米才知道这里的人不仅西装革履,还开始学英文——金玉米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一家中外合资的企业教英语。

  金玉米没有教好任何人英语,却让自己的汉语快速进步。让他印象最深的词是“单位”。

  黄色安全帽成标志

  站在前面,个子不高的金玉米显得有点拘谨;走在地铁站里,他也只是个不起眼儿的老外。

  然而,透过他的“单位”,我却发现了一个别致的视角──既不同于西方媒体,也不同于我们这些置身其中的人的视角。透过这个视角,我们能看到很多我们不曾留意的自己。

  2003年10月24日,当时正郁闷的金玉米,登录到5年前注册的danwei.org,上传了第一篇帖子。那天正好是宋美龄逝世,于是这篇帖子翻译介绍了搜狐的纪念专题,并链接了《纽约时报》对同一主题的报道。

  在Danwei.org上,金玉米撰写了近千条Blog来描述他所观察到的北京和中国。

  随后,这个亲见北京在世界中嬗变更新的南非人,开始戴上安全帽,游走进北京的街道和人群,通过视频站点Danwei.tv,说出一个外国人的感受。

  戴着那顶橘黄色的安全帽,自称“帽牌老外”的金玉米在街上和戴着同样帽子的农民工攀谈,拎着话筒穿街走巷,制作了很多集播客节目。后来,他干脆把这个安全帽放到了Danwei.tv的Logo(标识)上。在他眼里,安全帽很有意味,既表示这是一个在快速建设的国家,也暗示你总需要一些东西来保护自己的安全。

  博客,让世界全面了解中国

  金玉米用“儿”来概括北京印象,用“红鸡蛋”来概括今日中国人,用“单位”来标识中国人的生活体制……时间一长,他的Blog便成了一面过滤时间的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许多我们自己尚未觉察的变化。

  “中国是一个故事多,但是信息少的国家。每天这里都发生很多故事,但是因为语言问题,很多故事没办法在英语世界出现。”金玉米说,“西方很多人对中国了解不多,记者们讲故事给他们的时候会简单化。这就更加让那些读者对中国的了解不全面、不平衡。‘单位’这类博客,正好起到了补充作用。”    

  据《城市画报》《南方日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新知·互联新闻 D0015 播客金玉米
迷失在“单位”里
2007-3-20 B7D7ECA037E20DC9482572A3002CDEC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