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1版:人文
3  4  
PDF 版
· 一场影视盛宴,开幕还是开炮?
· 谁来看“三农”图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3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铺天盖地的“三农”图书到底都是给谁看的?是政府决策层,还是包括农民在内的普通老百姓?
谁来看“三农”图书
本报人文版今起推出“三农”图书人文调查,欢迎读者参与
  铺天盖地的“三农”图书到底都是给谁看的?是政府决策层,还是包括农民在内的普通老百姓?

  本报讯 “三农”图书是一个挺大的概念,从怎样种田养鸡到中国农村何去何从都可归入此类。记者日前从多个渠道搜到一大批这方面的图书,发现它们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这些图书分量重且范围广,仅举书名就可略知一二:《三农问题研究》、《中国三农100题》、《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城市边缘人——进城农民工家庭及其子女问题研究》、《中国乡村研究》、《工殇者——农民工职业安全与健康权益论集》、《中国之重:32位权威人士解读“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农民工反贫困:城市问题与政策导向》(中英双语本)、《中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发展报告》……其中《农民工反贫困:城市问题与政策导向》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各社会团体研究机构等一起实施的“我们在一起”消除贫困计划的研究与行动结合的项目的总结,这个项目历时5年,涉及中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目标在于解决城市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许多“三农”书都有中英双语本。

  其次,作者多为专家学者且没有草根。作者都很大牌,陆学艺,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温铁军,中国体改研究会副秘书长;李培林,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黄平,中国社科院美国所所长,《读者》杂志主编……

  第三,读者定位模糊。最令人不解的是几乎所有关于“三农”的图书都没有具体的读者定位。本报与浙江教育出版社联合推出《我是农民的儿女——乡村中学生作文》,这本书赢得了参与活动的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和赞誉,还获得了浙江出版树人奖。我们对于获奖与否并不很在乎,我们很想知道的是:有哪一位普通读者在读到这些乡村孩子稚朴的作文后产生了某种想法或是感念?好像没有!因为这本书没有明确的市场目标读者,所以,不可能有来自普通读者的反聩。而各家书店及发行部门也不知如何对付这些高深的“底层”叙事。北京万圣书园是一家著名的学术书店,他们在2005年就遇到了“三农”图书如何分类上架的问题。他们解决的办法是:列出一个“三农”图书专架。杭州博库书城也基本是这个模式。那么读者反应如何呢?杭州博库书城总经理徐冲困惑地问:“谁来看这些书?公务员?学者?农民自己?”所以,谈不上反应。

  “我们不是为了赚钱,所以印数也不高。”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农民工反贫困》一书责任编辑祝可彬说,“我们主要是面向政府决策层。”

  但《农民工反贫困》的作者之一陈昕说:“我们的研究对于普通农民其实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农民当然不会来看这本书的……”

  如果仅仅是面向决策层,那么有目的地写份报告岂不更有效率?

  所以,今天我们想做一份市场调查,想与我们的读者一起来讨论一下有关“三农”图书的话题:

  一、“三农”话题在社会上有很大关注度,但“三农”图书却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存在,您觉得这是有关“三农”图书现状的真实描述吗?

  二、您是否看过或听人谈起过有关“三农”的图书?一本都没有还是看过一些?如果买过或看过,是在什么情况下?是出于什么愿望去看的?

  三、您认为“三农”图书应当是怎样的?

  四、您对目前“三农”图书的评价?

  

  除了上述疑问,我们还欢迎有兴趣的读者抛出并解答你们对目前市场上“三农”图书的高见。你们的看法将构成我们对“三农”图书的市场调查的重要部分,您可以登陆钱报论坛qbbbs.zjol.com.cn的“晚潮笔会”栏目发帖,也可以发邮件到qbwy@zjnews.com.cn.

  本报记者 文敏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 D0001 谁来看“三农”图书 2007-3-20 48257178002CE173482572A3002BB7F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