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蚕桑丝织、青瓷制作技艺、梁祝传说、文房四宝、印刷术、江南丝竹,今年6月底之前,我省将向文化部上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级预备清单,上述6个项目被列入初选名单。
不过,和以往一个项目有一个具体的保护和传承地不同,昨天记者从省文化厅了解到,由于这些预备申报项目涉及好几个地区,很有可能交由设立在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学院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之类的科研机构统一进行申报。比如,蚕桑丝织杭嘉湖一带都有,青瓷制作技艺包括南宋官窑、龙泉青瓷和越窑青瓷,梁祝传说涉及杭州、宁波、上虞以及江苏宜兴市、山东济宁市、河南汝南县等多个地方,印刷术有杭州的雕版印刷和瑞安、永嘉两地的木活字印刷。省文化厅社文处副处长王淼告诉记者,这些项目涉及的地区多,影响面大,申报成功的可能性自然也比较大,但是按照以往各自为政的申报模式,这些项目很容易因为互相推诿而无法申报。而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加盟则为这种跨地区联合申报铺平了道路。据悉,去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就是由中国社科院出面申报的。
除了牵头做这些跨地区项目的申报工作外,昨天上午,三家高校还分别与江山、金华、海宁、安吉、临海、余杭结成了对子,协助他们进行即将开展的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这也是自去年6月,三家高校成立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后,首次全面介入“非遗”的保护工作。
“有了专家的加盟,申报工作就容易多了。”余杭的一位文化干部高兴地对记者说。去年公布的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浙江以39项(44个子项)的成绩位居全国第一。尽管成绩骄人,但不少基层的文化干部在申报过程中却有点焦头烂额。毕竟“非遗”申报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于行政干部来说,独自完成这一工作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所以,去年临近申报截止日期时,省里的几位专家就成了“香饽饽”,每个地方都争着抢他们,常常是一个地方的辅导工作还没完成,下一个地方来接人的车子已经等在门口了。
而高校方面对加入“非遗”保护行列也很感兴趣。王淼告诉记者,浙大、浙师大、杭师院被授牌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后,陆续还有一些高校来联系,希望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杭师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顾希佳告诉记者,服务社会现在已经成为高校在教学、科研之外的一个重要考评内容,而和基层建立联系点,就等于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田野研究的机会。 本报记者 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