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校跨国交流的不断增多,我国留学生满嘴洋文地同老外打交道,而老外也啃着中国古文,也在努力同我们打交道。
Johannes Cyrus(中文名许若翰),是一位来自德国的留学生。他在本国曾有过一年半学习汉语的经历,因出类拔萃,在获得国家奖学金后,来到宁波大学进行为期近两年的汉语进修学习。
许若翰在中文系跟班学习,本学期是最后一学期,所以显得格外忙碌。《古代汉语》、《文学概论》、《现当代文学》……这些科目在他看来如同天书。“我在德国学过一些中国繁体字,我会加大啃的力度的。学期结束后,我打算到上海的学校或者公司去做一些语言交流的工作。”
课堂上,许若翰扎在中国大学生堆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而他诙谐的“啃读法”,更是制造出许多欢快的元素。他在众人面前直言:“鲁迅虽然是中国伟大的作家,但是他的作品实在是很难懂啊”;“海子?这名字好怪!”……
这几天,许若翰常常把“不解风情”4个字挂在嘴边。让他记忆犹新的是,上周上当代文学课,老师正在津津乐道地解读着海子的诗《亚洲铜》,突然被许若翰一个雷动的喷嚏搅乱了气氛。老师随口道:“谁这么不解风情啊?”全班哄堂大笑,也让这位德国小伙子顿时悟出原来中国文字这么生动!
许若翰还告诉记者,他和中国学生“打成一片”的种种优秀表现。比如,他同3个中国学生“同居”一寝室,为的是随时请教中国同学;他连周末也不闲着,多数时候会去旁听或找中国老师补课。而同中国学生一起逛街是许若翰莫大的爱好,可以借机了解中国的市场和民俗风情,他觉得这种学习方式同上中国文化课的作用差不多。
记者了解到,在宁波大学,像许若翰这样不远万里来中国“啃”汉语的人并不少见。据该校国际交流学院教务办的江蓉老师及留学生办公室汪娓娓老师介绍说,现在学院有100多名留学生,主要是学习汉语。留学生已不只局限于汉字的拼读、书写和基本写作等,而是由浅入深,将汉字作为一门工具深入到别的领域。留学生有分流到其他学院进行再深造的,如商学院有9名老外正在读本科国贸专业,生命学院有2名水产专业的研究生,而许若翰则来到文学院“啃”古文。
本报通讯员 王已成
本报记者 丁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