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1版:人文
3  4  
PDF 版
· 拿到拍品的过程,
有时像一部警匪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7年3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出场主人公:浙江皓翰拍卖有限公司宣传出版部经理 鲍洪权
拿到拍品的过程,
有时像一部警匪片

■本报记者 金毅/文 陶玉其/摄
  3月16日,北京保利迎春拍卖会开槌,3月18日,北京长风拍卖公司也推出了当代篆刻专场,拉开了今年春拍的序幕。与此同时,杭州的众多艺术品拍卖公司这段时间也各自在为即将到来的春拍,紧锣密鼓地准备着。

  当拍卖频频与普通人触电,甚至“你去拍卖会了吗”一度成为一些人挂在嘴上的流行语时,那一场场充满火药味的拍卖会,那些招惹人频频举牌激烈竞价的拍品,开始引来越来越多好奇和探究的目光。与动辄六七位的数字相比,那些价格惊人的拍品的来历,拍卖会到底如何操作的?怎样玩转拍卖会?今天起,我们的新栏目《说说拍卖背后的故事》与读者见面,本报记者将带你从拍卖会的台前走到幕后,走访业内人士,述说真实经历,告诉你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

  场景一>>>

  神秘藏家,从不露面

  我是前些年才加入拍卖公司的,负责宣传和征集。遇到精品、大作品,一般都是我们公司蒋频总经理亲自出马征集,有几次我都陪同,并全程参与,因此有些事情让我印象深刻。

  2004年,一个神秘藏家在我们公司拍出一张八大山人的手卷,从开始联系到最后拍卖,这个神秘的卖家始终没有露面,这是我拍卖生涯中很刺激的一次经历。

  说实在的,手中拥有大作品的藏家,一般不想大张旗鼓。我从某种途径了解到中部某省的一位领导手中有一张八大山人的《墨荷》手卷想卖掉,但这位藏家不愿直接出面,他委托他的侄子在上海和我们谈。他的侄子很谨慎,每次打电话联系,都要问我们“什么时候来,带几个人”,有点像警匪片的对白。

  第一次见面,是在上海延安饭店的一个房间,一打开手卷,可以说是蓬荜生辉。在手卷上还有启功、徐邦达、杨臣彬、韩天衡等当代鉴定大家的题字,尤其是启功的蝇头小楷,再加上手卷上的包浆(古物表面的一层特殊光泽),直觉告诉我们这是一张精品。

  但藏家一开始不愿意拍卖,只想找个下家卖掉。如果这幅作品露面露得多了,有可能会被人猜出它的来历,对藏家来说,是个丢面子的事情。处理不好,会影响自己的声誉。我们蒋频经理劝他们上拍,经过多次交谈、沟通,从八月份一直谈到十月份,我们一共去了六趟,终于打消了藏家顾虑,签下了合同。起拍价100多万元,后来以296万元拍掉。在当时古代书画低迷的情况下,能拍出这样的价格,令藏家非常满意。

  场景二>>>

  文雅“勾兑”,再拍藏品

  浙江皓翰是一家地域性的拍卖公司,北京有很多一流的拍卖公司,像北京保利、中国嘉德,北京藏家为什么会把藏品放在外地公司拍,而不放在北京的公司,很大程度上,就看彼此之间的关系和感情。我们说“勾兑”,其实就是沟通。吃饭,太简单了,拥有高价位艺术品的人,一顿鲍鱼海翅很难打动他。我们一般也不去卡拉OK,这个圈子还是比较文雅的。

  北京有位白先生,是个大藏家,拥有很多古代、近代艺术精品,还有一家私人博物馆。2005年夏,上海一位画家去北京发展,请我们吃饭,也请了这位白先生。

  那是在北京的一条酒吧街,就像杭州的高银街,我们经常会去逛逛,长长见识。这位白先生一到,就让我们感到很特别。他手里拿着一把成扇,正面是黄胄的人物画,背面某人的书法,记不清了。当时,就觉得他是个大家,有谁会把十多万元的东西(我们当时的心理估价)放在手上把玩呢。

  大家都对中国古代书画感兴趣,聊的话题就打开了。我们这个圈子讲究对口,一来二去,大家说得投机。第二天,就去参观他的博物馆,白先生手上有王宠《南华真经》手卷,著录于《石渠宝笈》,是清宫藏物,民间少见。还有一张石涛《兰竹图》立轴,都是精品。我们很想拍他的这两件作品。

  为了拿到这两件东西,我们花了半年时间和白先生接触。其间,他也来杭州几次,我们每次都盛情款待,约了几个藏家一起吃饭,聊天,到某家私人博物馆赏玩。白先生和我成了好朋友。后来,他同意我们来拍卖他手里的那两件精品。那两件共拍了3000多万元,其中石涛《兰竹图》立轴,拍了1800多万元。

  场景三>>>

  多年交情,成就一次拍卖

  拍卖公司为什么会对精品征集花这么大的工夫?因为有时拍一件精品所得的佣金,可以抵得上数十件一般作品的佣金。另外,精品可以提升公司的品牌。

  拍卖行与有的藏家交情很深,举个例子,大藏家张宗宪,他收藏的东西是块牌子,叫张宗宪藏品,是品质的保证。他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举办齐白石专场、黄宾虹专场,近现代书画精品专场,张宗宪和很多大的拍卖行是数十年的交情。张宗宪的八十大寿,就是苏富比拍卖行出面操办的。

  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是近代海派艺术的高峰。他的作品,拍卖公司都会争抢,像2002年,北京嘉得拍卖会上,吴昌硕的12张花卉,拍出了1200多万元的天价。吴昌硕作品就像股市中的大盘股一样。去年,我们拍掉了《水墨花卉四条屏》,拍出了700多万元,价格也相当惊人,所拍价格排得上吴昌硕作品的前十名,那是吴昌硕的一位后裔委托拍卖的,名字就不说了。这也是靠交情的。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 D0001 拿到拍品的过程,
有时像一部警匪片
■本报记者 金毅/文 陶玉其/摄 2007-3-22 钱江晚报d00012007-03-2200017;48257178002CE173482572A5001B0DE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