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家住杭州松木场的蒋逸人先生今年81岁了,他是浙江诸暨人,我国著名学者蒋瑞藻的儿子。40多年前,蒋逸人在黄岩发现一把刘伯温弹过的古琴,堪称国宝。他把这个消息报告给当时的省文管会,文管会专家专程赶去收集,称蒋逸人为国家做了件大好事,并说以后有机会要公开展出。50年过去了,这把古琴从此再也没有露过面。前些年,蒋逸人找了浙江省文物局和浙江省博物馆,回答是“未详”和“无此物”。
近日,蒋逸人在本报“晚潮”发表《古琴轶闻》一文,希望能找到古琴的下落。“我已年届八十,将不久于人世,重新找到这把下落不明的古琴,既不为名,也不为利,这是我大半辈子的一个悬念。”
50年前,道观发现古琴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蒋逸人在黄岩工作。一次,在郊游中,他在一座破旧道观碰到一位须发斑白的道长。道长居室墙上挂着一张以青布为囊的七弦琴,琴呈黑色,状极古朴。
蒋逸人仔细察看了这张七弦琴,在底面的琴孔中见到琴的内侧为暗红色,上有毛笔书写的十二个字“大元至元五年,青田伯温氏置。”刘基(伯温)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人物。蒋逸人非常惊异,假使此琴确是刘基所有和弹奏过的,其宝贵的程度不可估量。因此蒋逸人向道长请教此琴的由来。道长说:“先师如何得到此琴我也不知道,但此琴确实是刘基弹过的。”
因觉与蒋逸人有缘,道长想把琴赠给蒋逸人。
蒋逸人找到杭州环城西路的浙江省文管会去报告这一发现。当时接待蒋逸人的是朱家济先生。过了半个月左右,朱家济叫蒋逸人到省文管会,告诉他:“琴已特地派人去取来,并给了一点报酬。我们为此开了一个鉴定会,参加者一致认定此琴确实制作于元代,而且是刘基使用过的。现在我国有不少元代以前留下来的琴,但此琴是刘伯温这样的历史名人用过,琴孔内有他亲笔书写的十二个字,其价值就不是一般古琴可与之相提并论了。你为国家立下了一件不小的功劳,我代表省文管会向你致谢,此琴将在适当时机公开展出。”
其后,运动不断,蒋逸人也没看到此琴公开展出过,他忙于工作,没有再过问这件事。
退休后,蒋逸人曾找到环城西路原处,省文管会这一机构已不存在,改为省文物局,并搬到别处。朱家济先生早已谢世。后来蒋逸人找到省文物局和孤山的省博物馆,回答是“未详”和“无此物”。
省博:库房整理过了没发现这把琴
记者联系了浙江省博物馆工艺部主任范佩玲。一提到蒋逸人的名字,范佩玲说她接待过这位老人多次了。她一直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件事,但在库房没有找到这把古琴,让她感觉很遗憾。
据范佩玲介绍,浙江博物馆现有近40把古琴,她已前期整理过一次。后来,古琴大师陈功亮来浙博,她也请他鉴定过,还是没发现。最近,他们查了档案,发现有一把古琴没鉴定过,古琴大师丁承运正好来浙博,就请他来鉴定。当时,范佩玲还特意打电话给蒋先生,说是机会来了。但专家发现,这把古琴内有“钱塘”二字,显然不是刘伯温弹过的古琴。
本报记者 金 毅
人文版“民间新闻故事”栏目今起推出。读者朋友如果也有蒋先生这样和文物古迹、古文化偶遇的经历,欢迎来信来电告诉我们。来信请寄:钱江晚报文艺部“民间新闻故事”栏目收,或E-mail至qbwy@z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