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对于传统文化来说,一旦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意味着成了世界级的宝贝,能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而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遗”的评审规则——两年评选一次,不论国家大小,一国一次只能申报一个项目——对于我国这样的遗产大国来说,显然是非常不利的。
不过,记者昨天从有关方面了解到,这一现状有望得到改观。据透露,今年5月,我国将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特别会议,会议将研究制定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评选标准等有关规则,届时,“世遗”申报很可能会有突破。这意味着我国申报“世遗”的速度将有所提高。目前,我国已有昆曲、古琴、新疆木卡姆和蒙古长调入选“世遗”。
为了提前做好准备,今年,文化部首次准备建立“世遗”的国家级预备名单,并要求每个省在六月底之前推荐两个项目。
在准备“世遗”国家级预备名单的同时,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在紧张的遴选中。昨天,经过三天集中讨论,我省专家对各地上报的320个项目进行了逐一审核,并提出了初步的评审意见。杨乃武与小白菜的传说、畲族山歌、独角戏、乐清龙档、杭帮菜烹饪技艺、金华火腿传统腌制工艺……记者发现,很多老百姓熟悉的传统文化项目都进入了这次的评审名单。
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金庚初表示,和上一届相比,这次各地的申报热情大大增加,首先表现在数量上大大增加。不过,根据国家有关逐级申报的规定,省级“非遗”必须在市级“非遗”的基础上产生。
另外,记者了解到,在上一届评审时要求的重要性、代表性、濒危性的基础上,今年“非遗”将会向以下几个方面倾斜:少数民族项目;中华老字号所涉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族传统医药有关项目;对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海峡两岸和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有关项目。 本报记者 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