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杭州翠苑社区,一家店铺不到十平方米、名叫“祖名”的豆腐专卖店前,挤满了出门买菜的左邻右舍。刚搬来不久的小彭第一次来买豆腐,看着冰柜里100多种豆制品,差点花了眼:新鲜的嫩豆腐、草莓味的豆奶、豆制素火腿、豆制香干、豆制千张包……
“豆腐也能有这么多花头!”王茶英很骄傲,20年前自己从摆摊卖豆腐做起,到了今天,自己的豆制品公司具有4万平方米的厂房,每天50多辆送货车穿行在浙江大地,将150多种豆制产品送往全省各地。“去年产值超亿元,小豆腐也做出了名堂。”
1986年,王茶英迈出了从商的第一步,从豆制品厂买来豆腐到农贸市场摆摊卖。后来,因为熟客多,王茶英和丈夫东拼西凑了50万元钱,盖起一间350平方米的豆制品加工厂。当时在萧山做豆腐的不多,夫妻俩用了两年时间,成为当地最大的豆制品加工户。因为在豆腐行业小有名气,很多省内其他地市的客户,都到她这里来拿货。“那时,我一天最多能挣五六百元。白天做豆腐,晚上给批发的送货,凌晨在农贸市场零售。”王茶英说,随着产量越来越大,自己的工作也越来越繁重,到凌晨一两点才回家是常事。
为了打开市场,2000年5月,王茶英满怀希望地将第一批豆制品从萧山工厂运到了杭州的农贸市场。然而,杭州人对质量和品牌的“挑剔”让她为难。为了让市民信任自己,王茶英决定开专卖店,以此体现自己的实力。2000年9月,她的第一家豆制品专卖店在杭州开业了。小小豆腐居然也可以开专卖店,她的举动无疑让杭州市民大开了眼界。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王茶英一发不可收,先后在杭州开了28家专卖店。
中国人都相信“眼见为实”,既然自己的豆腐经得起挑剔,何不将市民请到公司实地参观呢?王茶英的第二项创举就是在杭州市滨江的工厂里修建了“花园式参观回廊”。从2004年5月开始,每周三次用班车将市民免费送到工厂参观。“很多人吃了一辈子豆腐,还真不知道豆腐是怎么做出来的。”大家走进参观走廊,透过大玻璃窗亲眼看看车间里一颗颗黄豆“变”成各种豆制品的制作全过程。在参观、品尝过后,她的产品终于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2005年,她通过技术研发把一些豆制品保质期延长到九个月,并通过外贸公司将豆制品出口到了美国。后来,美国、英国、德国、韩国的客商都找上门来要求做独家代理。豆腐也走出了国门,“现在有十四个国家地区都能吃到我们的豆腐。真想不到,老外也爱吃我们的豆腐。”
“现在除了做豆腐,我们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产品研发上。”公司已经开发出五个系列150多种豆制产品。去年,王茶英瞄上了魔芋制品的加工。在她的魔芋加工车间,各种魔芋制成的仿真食品,如凤爪、鸭掌、大虾、五花肉等应有尽有。
本报通讯员 飞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