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这些天,杭州师范学院钱江学院的李同学对懒洋洋的春天感到非常苦恼,“眼看着离计算机和英语等级考试越来越近,可是困意一阵阵袭来,效率还不如寒冷的时候……”
有这种感受的不单单只是小李,许多同学在课堂上呈“鸡啄米”状,耳旁老师的讲课声仿佛也是有气无力的。
杭州师范学院学生王春笑言自己是“特困户”,她在论坛上留言说:“每到春季,我尝试喝各种提神的药都没用,有一次上物理实验课,老师干脆把一个挂着绳线的小球晃到我眼前,同桌捅我,才醒过来。全班哄堂大笑。”
浙江某警院的周律如同学说:“平时我们最爱听老师课上讲案例,一讲案例就要看视频。可是近段时间连看视频也昏昏欲睡,都是‘春困’惹的祸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医生告诉我们,“春困”是因为冬春之交,气候渐暖,人的皮肤血管和毛孔由冬季时的收敛状态逐渐扩张,皮肤血流量大大增加,引起大脑供血不足,机体尚不能马上协调适应;此外,春天昼长夜短,人们睡眠时间相对缩短,活动量也较冬季有所增加,所以容易使人产生疲乏感。
既然犯困,多睡一会儿不就行啦?可事实并非如此。医生认为,对于学生来说,一天7~8小时的睡眠已经足够了,再增加睡眠反而有可能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人会变得更加昏昏沉沉,无精打采,结果是越睡越困。
记者采访杭州方回春堂国医馆的一位老中医,他拿出几张照片给我们分析“春困者”的典型特征:脸色潮红、好激动、肺燥热、肝阳上亢、记忆力下降等等。他说:“不能小觑‘春困’,春季万物萌动,‘春困’容易催生心理的焦虑与困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春天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应引起重视。”
同时,他还向大家提供刺激“春困”的5种方法:困倦思睡时,用冷水洗脸,促使神经系统兴奋;到户外运动一下,深呼吸,吐故纳新;吃点麻辣食品或饮茶、喝咖啡;抹点清凉油或风油精、花露水;听听音乐,讲讲笑话等。
本报通讯员 陶顺昌
本报记者 丁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