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如果知道生命完结正在倒计时,与其无望痛苦地治疗,不如理性平静地接受死亡,有尊严地死去。正因为有了死亡的存在,生命才变得如此可贵。”不久前,邵逸夫医院1号楼12病区有一位小伙子才27岁,生命却因为晚期肿瘤走到了尽头。生性刚强的他在护士和志愿者的“临终关怀”后,吐露的真情让人震撼。
小伙子住在医院时,医生护士印象非常深刻。“小伙子长得很帅气,真的,走在大街上你肯定想象不出他有癌症。名牌大学毕业,家境很好,只工作了3年,婚期就订在今年,急匆匆地发病,真可惜。”护士长项伟岚眼神中流露出惋惜。
小伙子对病情非常清楚。他瞒着母亲,只对父亲讲了实话。就是不想他们太过悲伤。当他从医生口中得知胰腺肿瘤已经扩散到身体其他脏器,无法手术治疗,生命可能只有四五个月时,悲伤只是在眼睛里一闪而过。在父母面前,他甚至微笑着安慰父亲,还跟不知情的母亲开开玩笑。只有护士看得出他绝望的内心,每当父母回去,他就一言不发,眼神空洞地望着窗外。
“如果这样的情绪不得到排解,不仅对患者本人不公平,对患者家属也是很深的遗憾。”基于这样的考虑,护士长把小伙子列入临终关怀的对象。
说出你内心的爱
阳光明媚的一天,护士长带着几个大学生志愿者,到了小伙子身边。“聊聊天,你们是校友!”小伙子不知道,这几个志愿者,都是经过临终关怀培训的。
微笑打破了尴尬,也让小伙子眼睛里的戒备慢慢消融。不一会,病房里还传出了轻柔的歌声。
“我知道我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了,如果不是因为有父母,我一定会去周游世界,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但父母跟我在一起的时间太宝贵了,我只能留在他们身边,亲情对他们更重要。女友不能理解我态度的转变,其实,我很爱她,但我要把爱带到另外的世界了,只能希望有另外一个人,照顾她。”
这些话,小伙子从来没跟亲人讲过,但在护士和志愿者面前,他平静地讲出这些话,志愿者中几个女孩子别过脸去抹眼泪。
后来护士和志愿者做起了小伙子和家人之间的信使,相互理解之后,一家人把爱表达得更温情。最后的弥留时光,家人把小伙子接回家,不久以后,家人给护士长打了电话:儿子去的时候很平静,谢谢你们!
临终关怀近10年
这仅仅是病房中一个普通的患者,在邵逸夫医院开展“哀伤护理”和“临终关怀”活动近10年中,许多像这位小伙子一样的患者在这些人性化服务下安详、无痛苦地走了。
护士长项伟岚告诉记者,临终关怀是一项挑战中国传统道德伦理的工作,“临终关怀”的原则是既不拖长也不加速死亡,减少疼痛,提高生活质量,让患者在人生最后阶段平静、安详、无痛苦地度过。不少家属在经历悲伤中,得到安慰,而患者也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惧,珍惜有限的生命。
本报通讯员 王宝华 本报记者 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