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我现在在想,我们这批人死了之后怎么办?”当与记者聊起民间乐队的未来时,65岁的甄金荣说。作为嘉兴黎明村民间乐队的领队和民乐爱好者,甄金荣和村里一帮文艺爱好者试图让手里的绝活和整个村庄的文艺传统延续下去,却遇到了转型时代带来的阻力。
除了上班,人们还得爱好点什么
嘉兴,自古为鱼米之乡,人文沉淀深厚。南湖区余新镇黎明村,文体活动尤其发达,有民间乐队、老年门球队、拔河队、老年象棋队、男子篮球队、女子秧歌队、舞狮队等10多支队伍,参与人数超过百人。
今年65岁的甄金荣向记者表示,如今村里文体活动的繁荣程度和他年轻时有得一拼。这位会锣鼓、二胡、三弦、琵琶等乐器的原小队会计形容当年村里的文体活动是,“上世纪70年代初,村与村之间、各单位之间经常进行篮球比赛,各种文艺活动也经常搞。以前村里放电影的时候,半个月前就有告示贴出来,到了放映那天下午村里的广播不停提醒大家去看电影。”
今天黎明村的文体活动又恢复了当年的繁荣景像。甄金荣说,村里有钱了,村里的领导也很支持,各支队伍都建了起来。“大家白天上班,晚上再排练和表演,有的妇女白天在厂里多干点活,晚上集中排练,回到家后再继续加班。”
除了熟手,接班人还得继续培养
让甄金荣感到遗憾的是好的年轻苗子太难找。“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我带过8个人,刚好是两班,大家晚上在我家连续练习了1个多月。这些人现在都三四十岁了,上有老下有小,精力有限。我想找一些十多岁的好苗子,但困难不小。”甄金荣说。
甄金荣一直在寻找有天赋且能持续学习的好苗子,但收获甚微。“有时候我们去外村演出,有的小孩子会对我的乐器感兴趣,我就敲一下,叫他配合一下,有的人节奏还跟得上。这些小孩虽然有天赋但不可能跟我学,因为他们要读书。前段时间有个20多岁的人想跟我学二胡,我很愿意教他,甚至想好了要买一把新的二胡送给他,但他回家之后就没了消息,到现在也没说起这件事情,估计是家里不同意。”
甄金荣从镇属企业退休,每月有1000多元的退休金,所以经济上比较宽裕。其实他很理解村里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学民乐:“我们年轻时,还是集体经济,大家时间比较多,人心比较齐。而现在的小孩不是要读书就是要工作,哪有时间来学这个东西;再说即使学会了二胡、三弦等乐器,经济上收益也不大。”
浙江特别是杭嘉湖平原及绍兴一带的村庄人文积淀深厚,民间文体高手众多,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老年人热心,中年人操心,年轻人缺位”这一现象慢慢显现。甄金荣的话不仅道出了黎明村的现状,也反映了众多村庄的文化现状。 通讯员 冯 成
本报记者 裴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