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5版:每日新闻·亲历
3  4  
PDF 版
· 三千水窖流淌浙商情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4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三千水窖流淌浙商情
本报记者远赴黄土高坡追寻浙商捐建生命之井的故事
■文/本报记者 郭闻 摄/本报记者 林云龙
  杨岔村的渴、杨岔村的水窖、杨岔村的希望在我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同样挥之不去的是这里受惠的人们对浙商的一片感激。

  而浙江商人在这片干渴的土地上又体会到了什么?

  有对生命之水的无上敬畏;有对这第二故乡的惺惺相惜;更有着对于社会的责任。

  习惯了盐碱味的水

  在会宁县城,沿街小铺里总能找到浙江人的影子。

  开家具店的天台陈家兄弟,在这儿待了快20年了,兄弟俩说着一口地道的会宁口音普通话,他们已经把会宁当成了第二故乡,哥哥陈言仁甚至把两个孩子也接到了会宁读中学,妻子的户口也转到了会宁。这么多年来,陈家兄弟俩的生活习惯变得和当地人差不多,习惯了吃面食,习惯了吃辣,习惯了吃蒜还习惯了非常节约地用水。

  陈言仁的妻子笑着告诉我们,早已习惯了在会宁的生活,只是用水一直不太习惯,没法放开手脚用。在老家用水太方便了,哪像在这里,只能在脸盆里洗衣服,几件衣服洗下来,一盆水都不知黑成什么样了。“平时用水是到隔壁邻居家的水窖里去提的,一年付450元,说是可以随便用,但这是不可能的,这儿的水金贵,谁都不好意思浪费,所以我们不可能为了洗澡和洗衣服经常去打水。在这儿,有谁糟蹋了水,那是要被人骂的。”弟弟陈言恩说,刚来会宁的时候,县城里喝的都是盐碱味的水,难以入口,这几年县城引来了黄河水,水质才慢慢好转。

  听记者说起“浙江水窖”的事,兄弟俩连声说,做这样的事太应该了。陈家兄弟说:“我们浙江商人在这儿赚钱做生意,靠的就是当地人的支持;而这个地方相对比较落后,这儿的人们更需要外来人们的帮助和支持。我们喝的是水窖里的水,知道水窖的重要性,现在甘肃浙江商会开始组织建水窖,以后我们就能摸着门道了。”

  水窖背后的浙商

  虽然在甘肃创业的浙商未必亲眼去看过他们捐助水窖的山村,但是那些缺水地区农民的艰苦生活早已深深触动了他们。

  干旱缺水是制约这里发展的最大因素,而对于奋斗创业的这片土地,他们认为,自己对这里的发展责无旁贷。多年来,许多浙商一直悄悄地自发在甘肃各地捐建水窖,“很多人捐了后都没告诉我们,觉得做这种事是应该的。”甘肃浙江企业联合会的蔡冠平说,所以浙商水窖无法具体统计数目,只能大概估算出有3000多口之巨。

  浙商有组织地大规模捐建水窖,是去年10月开始的。去年10月,在会宁举行的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的晚会上,浙江商人当场便认捐了53口水窖,2006年度风云浙商张百芳在捐建水窖的同时还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

  在这次晚会上,蔡冠平一口气捐助了5口水窖。

  蔡冠平从浙江来甘肃打拼有十几个年头了,虽然早已适应了这里干燥缺水的生活。可他至今仍难忘第一次下乡的情形。“农民们惜水如油啊,洗脸都只用碗盛,而且洗过脸的水还要用于涮锅,再用于喂猪,一点一滴都不敢浪费。”蔡冠平把当地人对水的渴求深烙在了记忆中:“对于从小扑腾在河水中的我来说,那是第一次体味水荒的真正含义。在我记忆当中,那些县每年都在抗旱,或抗旱春耕,或抗旱保秋。尤其是贫困地区的人畜饮水困难,全社会都关注和操心。逢旱,农民要赶着毛驴往返上百里取水,城里人也没有少捐款和下乡送水,以解群众燃眉之急。”

  而就在蔡冠平为眼前的这些景象感触的时候,他也看到了当地人的希望,那就是这些水窖。“在你们眼里,这些水窖的水质也许还很浑浊,但是要知道,如果一户家庭有一个水窖,就能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孩子就能读书了,农业就能进行了,产业就能发展了,这些就是希望。”

  首次有组织地捐建水窖,让人们感受到了浙商的力量,树立了浙商的良好形象,于是浙企联合会决定,今年将再帮会宁县组织捐建400口水窖。

  从会宁回来后,浙企联合会工作人员还打算开个浙商动员会,结果没想到,认捐400口水窖的消息眨眼就在浙商间传开了,许多人纷纷给浙企联合会打来了电话,要求认捐。

  如今这400水窖已被40多位浙商认捐一空,每人都认捐了好几口水窖。现在,浙企联合会正与会宁县有关部门商讨建水窖及资金到位的具体细节,将赶在7月雨季到来之前完成所有水窖建设。

  在此地赚钱,带动此地一起发展。浙商的做法,让人想起当下常提到的一个词:双赢。

  ■记者手记

  什么是幸福

  走出连绵的黄土高坡的时候,我不禁感叹:在这里,最能考验做人的意志力和生存耐力。摄影记者想了想说:我觉得,如果有谁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那么建议到这里来,一定能够激发他对于生活的热爱。走出杭州萧山机场,看着机场高速路两边满眼深绿、嫩绿、黄绿、葱绿各种植物丰富的绿色的时候,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叹:江南真好呀。

  然而这只是我们所感受到的那一刻的幸福。

  对于那些仍然生活在黄土高坡,与恶劣的自然和生存条件顽强抗争着的人们来说,他们的幸福是:明年,我们就能喝上黄河水了;将来,我们就可以在家里冲个澡了……也许对于他们,通过努力改变生存环境,比之唾手可得更感幸福。

  同样,对于那些把援助之手伸向这里的浙商们,他们的幸福兴许是:看见“浙江水窖”布满干旱的大地,看见这些水窖改善了当地的生活环境,看见自己创造出的社会效益,看见乡亲们因为他们做的善事而对浙江人产生的敬意。

  幸福的含义其实就这样简单,幸福感的产生方式也很简单:经常想一想在艰难环境中生存的人们,并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拧紧水龙头或者减少污染,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这就是幸福。

  ■延伸阅读

  伸出你的援助之手

  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甘肃、宁夏和陕北一带成为地球上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那里年平均降雨量只有300毫米左右,而蒸发量却高达1500-2000毫米以上。严重缺水导致当地农民生活贫困。

  挖土窖、平场院、积蓄雨水,由来已久,代代相传,这是当地百姓获取基本生活用水的有效办法。

  投入1000元,就可以建一眼集雨水窖,基本解决一家人的饮用水问题,等于一家人的生存和希望。但因为贫困,许多家庭无力修建一眼像样的水窖。目前,中国西部地区仍然有上亿人口用水困难。

  有爱心的你请与我们联系,帮助那儿的人们不再为喝水发愁,让生活充满微笑。本报联系电话:0571-85311255,或登陆qb.zjol.com.cn,留下你的感言。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亲历 A0005 三千水窖流淌浙商情 ■文/本报记者 郭闻 摄/本报记者 林云龙 2007-4-2 钱江晚报a00052007-04-0200017;钱江晚报a00052007-04-0200027;钱江晚报a00052007-04-0200018;48257178002CE173482572B0004A0B4D;钱江晚报a00052007-04-0200031;48257178002CE173482572B00049F6B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