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3版:每日新闻·视点
3  4  
PDF 版
· 清明时节盼“清明”
· 杭州迎来扫墓高峰
· 陵园游驱散“恶搞风”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4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祭扫新形式引发观念碰撞
清明时节盼“清明”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时节,多少人家,携老带幼,举家出门上坟祭扫。清明节前的双休日,杭州7大公墓共接待扫墓客25万余人次。与往年不同的是,上海福寿园、滨海古园、海湾寝园等公墓向公众发出“邀请”:来墓园踏青旅游、静思人生。其中一项内容是“白领墓园减压踏青一日游”。

  虽然上海六大公墓声明墓园旅游是一项公益性活动,不收费,但这“特别邀请”仍引起质疑和争议。举家出门上坟祭扫,却发现墓前小贩们恶搞清明,着实让人懊恼。千家万户,家家户户有祖宗。何不转变思想观念,选择文明的形式祭奠先人,品味“活着的历史”?

  墓地减压,感受全不同

  树木蓊郁、艺术雕塑林立、楼台水榭星罗棋布,位于上海西郊青浦区的福寿园没有“阴森森”令人却步,而像一座静谧的公园。记者近日前往探访,发现福寿园里基本是祭扫市民,似乎没有什么人是专程来旅游的。

  在祭扫人群中,从事市场推广的沈先生告诉记者,虽然这里不“阴森恐怖”,但由于自己思想观念比较传统,对墓地仍较忌讳,专门到这样的地方踏青减压,“有点说不过去”。从事汽车销售的余先生表示,在墓园中静思,会让他想到人生的短暂,有种说不出的压抑,压力反而释放不出来。他说:“到这儿减压?我没法接受!”还有个别受访者对“墓园游”有没有商业炒作抱怀疑态度。

  从事平面设计的朱小姐这样描述自己平日的减压法:“有时间的话去按摩、足浴,心情不好的时候会选择去KTV唱歌”。不过她承认,这样的休闲娱乐只能减去疲乏,对于焦躁和空虚帮助不大。她说,在环境优美的墓园散步,最大的感受是: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百姓,死后都得到了尊重,死亡并不可怕。

  墓地文化,东西方差异大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俞吾金分析,面对墓地,东西方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在中国传统习俗中,墓地被视为“不吉利”。在西方一些国家,公墓是平时大家散步的好地方,“墓地游”是很平常的事,墓地甚至被视为“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比如,法国巴黎的拉雪兹公墓被视作浪漫与诗意的象征。在俄罗斯莫斯科,新处女地等公墓以其优美的环境、独特的艺术形态,成为人文旅游景区。

  网名为“没有昨天,只有明天”的游人,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描述在墓地的游历感受:“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一个人,烧柱香,静静地坐一个下午,看日落,品味那份不属于尘世的韵味。”在这位网友看来,墓地远离城市喧嚣浮躁,是一个能够让人安静下来的地方,人们在墓地静静思索,感悟生命的宝贵和不易,可以激发更多激情与能量。

  但据福寿园相关负责人王斓介绍,迄今为止,响应“墓园游”“邀请”的市民不多。这项探索性活动的前途还不好预测。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大三学生王开尔认为,在西方很平常的“墓地游”,并不符合我国国情。因为在人们心中,墓地庄严肃穆的形象根深蒂固,老百姓一时难接受这样的革新。尤其是在墓园踏青,更与“让逝者安息”的传统观念不符。

  墓园形象,文化内涵变

  据了解,上海六大公墓之所以“别出心裁”推出“墓园游”,很大程度上因为拥有厚重、独特的人文景观,期望在公众心中塑造新的墓园形象。以福寿园为例,这里因云集了500多位海内外社会名人以及大量艺术气息浓郁的纪念碑和雕塑,而被称为文化公园。2003年9月,这里专门开辟了一处人文纪念馆,对章士钊、蔡元培、陈望道、潘汉年、乔冠华、范长江、曹聚仁、阮玲玉、上官云珠等数十位名人的遗物和事迹进行专题陈列。

  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说,墓园中的纪念馆起到了一个重要作用,即让后人看到前辈曾经有过怎样的理想,付出过多少努力。她认为,这里应该成为一个城市的人文景观。电影艺术家上官云珠之子韦然认为,人生是有涯的,精神是无限的。人文纪念馆浓缩优秀人物精神,积淀了城市精英文化。在这里,大家通过实物好像在阅读一页页精彩人生,领悟逝者的艰辛与奉献。东华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褚云茂认为,一座城市不仅要有现代化的城市面貌,也需要把城市优秀人物的精神汇集起来,传给后人,使之成为城市文化生生不息的精髓。墓园应该发挥这样的社会功能,参观人文纪念馆,好像在阅读上海优秀儿女的人生诗篇。

  “墓地为什么一定是肃穆、可怕的地方?”话剧表演艺术家曹雷认为,新时代的墓园应该是一个历史博物馆,墓碑上镌刻的文字就像是历史课本;墓园还是一个艺术博物馆,墓碑和雕塑的设计是值得人们欣赏的艺术品。在这里,可以自由地与名人对话,与历史对话,与心灵对话。

  俞吾金认为,通过园林化、人文化和艺术化的做法,墓地应该被赋予新的文化和精神内涵。这样的墓地,可以成为供人们瞻仰并接受教育的文化旅游地和精神家园。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视点 A0003 清明时节盼“清明” 2007-4-3 钱江晚报a00032007-04-0300017;48257178002CE173482572B10046E292;钱江晚报a00032007-04-0300020;钱江晚报a00032007-04-03000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