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投客:满袋资本,寻找机会,把金钱投向蕴藏着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以取得收益的投资者。
回国已经近两年了,让“赛伯乐(中国)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敏突然间“名声大噪”的,却是前不久的一桩国际并购案:国际通信巨头思科以3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全球商用网络会议服务提供商WebEx(美国网讯)。
自称“80%的时间在国内;50%的时间在杭州”的宁波人朱敏,正是网讯的创始人及前任总裁。
在杭州,我们见到了这位旅居美国20多年,却坚持使用中国护照的“投客”朱敏。
经历曲折的风险投资人
现在的朱敏是赛伯乐的董事长也是美国NEA基金投资的合伙人;而在2004年之前,他一直以个人身份,为他“喜欢”的年轻创业者提供启动资金。
确切来说,他现在一半是“天使投资人”,一半是被业界戏称为“魔鬼投资人”的风险投资商(VC)。
同为投资人,“天使”多为自由投资者(如企业主、资金富裕的个人),往往以个人资金,帮助年轻公司迅速启动,他们出手并不“大方”,对投资回报的期望值也不高。
而与之相对的,是组织机构严密的“恶魔”投资者,它以追求最大回报为方向,出手“大方”,通过专业化人才管理下的投资中介,向特别具有潜能的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风险资本,同时带入管理团队和经验,以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而同新一代科技富豪“一夜成名”的传奇相比,笑容爽朗的朱敏,其经历更加曲折:
7年农民生涯,1年多建筑工人经历,生儿育女数年后考入浙江农业大学;36岁叩响美国斯坦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大门,并第一次接触电脑;1990年,朱敏创办了Future Labs软件公司,是全球最早开始做多点式资料协同处理软件的公司之一,但随后,因微软推出功能相同的免费软件“NetMeeting”,1996年,他无奈地将Future Labs以13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同年,他创办了专注视频产品的软件公司美国网讯,提供网络会议软件服务及支持,并成功于2000年在纳斯达克上市。
创而优则投
2002年开始投资生涯的朱敏是个“天使投资人”,他往往凭着自己的直觉,决定是否给上门的创业者以机会。
这些投资,很多至今尚未收回,比如朱敏所说的,凭自己喜欢,给北京一家动画公司提供的投资,至今未见成效。
也有的,则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比如,2001年,朱敏为位于杭州的一家“根本不明白在做什么”的公司,试探性地投入了几十万美元,3年之后朱敏突然发现,这个研制激光测试仪器的公司居然是一颗迅速蹿升的新星,而它最近两年的利润率更是超过30%。
而朱敏从“游击队”状态的天使投资人,到正规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伙人,是2004年的事了。
当时,朱敏被他的老东家——管理近90亿美元,并在当年投资过网迅公司的美国NEA基金所“收编”,正式以风险合伙人的身份加入。
这是来自中国内地的创业者首次在美国主流的VC公司做合伙人,并且受到VC同行的尊重。
而他,也正式开始了“一半天使一半恶魔”的投资路。他为NEA找到的上海展迅科技,已在去年被评为最佳投资案例。
经验技术,也是“投资”
“我是一个帮助企业成功的人。”朱敏如此定义自己的身份。
出身于企业的运营和技术研发的朱敏,亲身经历过初创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和创业者有很多共同语言,他经常会举出自己实际经历过的例子,来指导创业者如何克服各种困难,“好像养小孩,养到20岁就体会到如果重新养会不一样。”
“投资就像找对象,是找终身伴侣。对于我选择的每家公司,我都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思考其商业模式。所以,我没有时间给每一家有潜力的小公司投资。”他有点遗憾。
朱敏说,他已经“花”了近6000万美元,但只投资了10家公司,其中包括他非常看好的中国绿线公司,“这个公司超词搜索的技术,类似微软刚刚收购的语音视频技术公司TellMe,提供的是类似114号码百事通的服务,只不过,我投资的这个公司搜索的范围扩大了,不限于互联网、固定电话或手机,实现了三网合一。”
“作为风险投资人,要求回报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也希望我孵化的企业能够上市,也希望我以后能够每年都能孵化出上市的企业,在中国做出比美国更精彩的企业。我相信,中国会出现好多家国际一流的公司。”他解释说。
退休去向:浙大研究院
朱敏告诉记者,他现在有两个主要任务:第一是做风险投资,以他的赛伯乐公司为平台,进行投资;第二,就是捐助。
“今年5月,我会捐助一笔款项给浙江大学,用来搭建一个‘浙大国际创新研究院’,其模式将参考斯坦福大学,做一个真正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专门的研究机构。我将把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院的老院长和很多教授,请到浙大国际创新研究院里来,研究高科技的产业化,再开始研究原始的创新。当然,资金也是平行的——我们会资金、企业和VC资源一起调动。”
朱敏称,当投资公司步入正轨,他就会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浙大国际创新研究院里,不仅研究技术创新,还要研究管理创新、思路创新等,“对我而言,没有退休,研究院就是我的退休。” 本报记者 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