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3月20日,在本报晚潮版面上,家住松木场的杭州市民蒋逸人撰写了一篇《古琴轶闻》,从而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往事。
在上世纪50年代,蒋先生曾在黄岩工作,有一次闲时,他去访古,在黄岩九峰书院边的道观,碰到了一位须发皆白的道长(后来才知道这位道长姓伍)。此后,蒋逸人数次前往拜访,因视其清贫,还携带了一些食物相赠,道长居室的墙上挂着一张以青布为囊的七弦琴。蒋逸人请求取下来看看,琴呈黑色,有光泽,树脂漆,状极古朴。蒋逸人审视了这张七弦琴,在底面的琴孔中见到琴的内侧为暗红色,上有毛笔书写的12个字“大元至元五年,青田伯温氏置”。道观的道长说,这是他的先师传下来的,他的先师如何得到此琴,他不知道,但此琴确是刘基弹过的。
刘基弹过的古琴,应是非常宝贵的,堪称国宝。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以为这是“大头天话”。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的确是一把颇有渊源的古琴。
因为相交有缘,伍道长也向蒋逸人交了底,他要把古琴传给蒋逸人,但蒋逸人没要。
蒋逸人想到这琴非常宝贵,他个人买下不妥当,因此找到杭州环城西路的浙江省文管会去报告这一发现。接待他的是一位老先生,互通姓名后,知道他就是朱家济先生。当他说明发现此琴的经过及道长的住处后,朱先生说:“很好,很好,多谢,多谢,我马上派人到黄岩去取来。”
过了半个月左右,朱先生把蒋逸人叫到省文管会,告诉他:“琴已特地派人取来了,我们为此开了一个鉴定会,参加者一致认定此琴确实制作于元代,而且是刘基使用过的。现在我国有不少元代以前留下来的琴,但此琴是刘伯温这样的历史名人用过,琴孔内有他亲笔书写的12个字,其价值就不是一般古琴可与之相提并论了。你为国家立下了一件不小的功劳,我代表省文管会向你致谢,此琴将在适当时机公开展出。”
其后政治运动不断,蒋逸人未闻此琴公开展出过,他也忙于工作未过问。等他想起时,这把古琴却没有了音讯。他也问了省博物馆和省文物局,但都回答未详或无此物。这让蒋先生感到很遗憾,他说自己已年届八十将不久于人世,此琴应被视为“国宝”,古琴下落不明,实在是件憾事。